光辉的一生——丁春衡纪念父亲时值仲冬, 寒气袭人, 风声如泣, 苍天含悲, 大地含哀。父亲一生历经苦难, 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于农历 2007 年 11月 13日6时 38 分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他深深爱恋着的亲人,深深眷恋着的乡村,不幸与世长辞, 享年 77 岁。父亲生于农历 1931 年3月 16 日卯时, 8 岁上学, 11 岁因祖父去世辍学而承担起了养家的重担, 1950 年正月 12 日结婚, 1952 年 12 月参加土改工作, 1960 年至 1987 年任生产队队长, 1973 年入党, 1978 年被评为地区劳动模范, 1982 年出席省劳模大会, 1983 年当选为衡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父亲的一生是备尝苦难,辛苦劳累的一生。儿童时期, 父亲家境贫寒,年仅 6 岁便随祖父挖茶山、捡柴、送饭,下地干农活。 1942 年祖父不幸中年辞世, 离别了祖母和父亲兄弟姊妹 7人, 当时最少的才两岁, 却留下了许多债务。家中顿失顶梁柱,加之伯父又不务正业,年仅 11 岁的父亲迫不得已承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干起了成人才能干的所有农活。耕田无人教, 自己摸索, 人没犁把高, 用肩装犁。一直到父亲 20 岁前的这段时间里, 家中经常穷得揭不开锅, 有时七、八天见不到一粒米, 吃不上一滴油, 放不上一粒盐, 只能以小笋、三角皮叶、田边嫩草甚至先锋泥充饥。寒冬腊月也只能身着单衣,饥寒交迫,还要没日没夜干活。 1949 年 12月大雪纷飞, 天寒地冻, 父亲脚穿草鞋, 身着单裤与舅公到醴陵野鸡庄去拿工钱, 来回步行 240 多里, 途中两人只共吃一份盒饭。草鞋烂了, 父亲赤脚在冰雪中行走, 舍不得花掉身上仅有的一元钱。可恨老板太缺德,竞未还父亲一分钱,父亲身心俱受伤害。在父亲和兄弟姊妹们的共同努力下, 6个兄弟姊妹均长大成人,在当时极度贫困落后的社会大环境下, 可以说是创造了人间奇迹。 1951 年正月, 父亲结婚分家。其时仅分得一间住房, 没有家具、没有日常用品、更没有一件农具,就连煮饭菜的锅子也没有,却还分得了 70 斤茶油和三担谷的债务。的确是一贫如洗, 苦不堪言, 令如今的人们难以想象。不得已, 婚后第一年只有借住到北冲母亲的姑母家,靠外祖父送来的三担一斗谷维持了近一年的生计。在北冲居住的一年,父亲下身长了一个大毒疮,因无钱医治, 只能强忍剧痛, 任其折磨了四个月之久, 却没有耽搁一天活。至毒疮穿孔时手指粗的脓血喷出了一大碗。父亲由于营养不良, 劳累过度, 身体一直不好, 1991 年年过花甲却患上了痨病。当时去衡东治病, 交通极为不便, 父亲行动已经十分困难,步行到踏庄只有 10 里路却走了近三个小时。后来服用了大量的抗结核病药物, 身体极度虚弱, 可他却从不放弃劳动。 1992 年, 春衡与父亲从东细乙那次种菜回来时的情景仍记忆尤深。父亲东一脚西一脚走路不稳, 几次要不是以锄头撑地就差点跌到田里。近几年来, 父亲受病魔折磨, 行动十分困难,却还坚持劳动,一上午蹲在地里只能挖下半块土。我们兄弟姊妹均已长大成人, 成家立业, 父亲却还这般辛苦辛劳, 未享几天清福, 却溘然长逝, 确实令我兄弟姊妹悲痛万分,后悔不已。父亲的一生是忘我工作, 默默奉献的一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 但善于学习,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所有农活样样精通,犁、耙、耖、耢等耕作技术和育秧、施肥、看水、治虫治病等田间管理技术达到了周边的领先水平, 就连为队上榨油,他所在的小组出油率也是最高的。父亲以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做事风格赢得了生产队社员的尊重, 1960 年被推为生产队队长。之后,父亲把生产队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心扑在生产队的工作上,忘我工作,事必躬亲,率先垂范, 苦心经营。他毫无保留地教会了许多乡亲的耕作和田间管理技术。春衡少儿时期经常见到父亲在集体散工之后一个人到庙咀上田里查看虫情病情, 以便第二天队上出工时安排劳力防治。父亲带领社员兴修水利:开挖了东细乙的骨干塘、对口冲乙、对门等几口塘, 修通了通往队上的渠道, 解决了灌溉难题; 修通了进出队上的机耕道。父亲带领社员大搞多种经营, 每年队上的山漫山遍野种上了红薯、花生, 最多的年份队上人均分花生达到 12 斤。在父亲及全队社员的共同努力下, 丰垅 11 队从 1966 年开始增产增收, 步入了全公社的先进行列。但由于当时信息不畅,有些人怀疑丰垅 11 队是由于有黑田才有如此高的粮食产量,后来因为年年增产,才使怀疑不攻自破。从此丰垅 11 队成为了踏庄公社的一面红旗。队上粮食生产率先在全县跨“纲要”、跨“双纲要”、单产过千斤、亩产过双千斤。父亲敢于接受新生事物, 1978 年率先在全县试种杂交水稻并取得成功。队上年终决算每 10 分工分达到了 1 元以上,这是当时落后生产队 10
光辉的一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