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 古代诗歌五首[15].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2.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诗歌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会进入古代诗歌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诗——《登幽州台歌》。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唐代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文体知识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和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怆然(chuàng)  涕(tì)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
(4)文言虚词

三、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2.全诗翻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明君,向后看不到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向前看,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这两句诗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叹古时明君之不复见,悲怀才不遇之际遇。
2.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答案示例: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
答案示例:“念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之广大,衬托出人之渺小。面对浩瀚宇宙,个体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从小胸怀天下,要光宗耀祖,要报效朝廷,人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很强。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失落与悲愤之中,沧桑感随之而起。陈子昂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紧迫感和沧桑感的产物。“独怆然而涕下”,描

20 古代诗歌五首[1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6741****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21-07-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