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德国古典哲学.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德国古典哲学起源: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 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产生过程和基本特点德国古典哲学是在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条件下产生的。当时西欧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 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德国也面临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但由于德国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不统一, 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极为软弱, 它虽然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却缺乏勇气和力量去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 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改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 反映了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变化,但也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的理论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以前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 R. 笛卡尔和 B. 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 17~ 18 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派、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和以 . 莱辛为首的启蒙运动学派。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总结前人哲学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并探讨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学问题, 把哲学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 德国古典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康德是二元论者,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费希特后来已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 谢林和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费尔巴哈则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然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有其内在的首尾一贯的发展规律, 康德开始了德国哲学的革命, 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努力, 最后由黑格尔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完成了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到了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费尔巴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但同时也充分暴露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表明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前进了。这样, 德国古典哲学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宣告终结。发展线索贯穿德国古典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最重要的哲学问题, 是关于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几位哲学家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并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各有偏颇, 陷于不同的片面性,无论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独断论”,或是 D. 休谟的怀疑论, 都未能解决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因此应该寻找新的出发点, 即在开始认识之前,应当首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性。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自在之物”, 亦即“本体”。这是他的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 他又认为,“自在之物”本身究竟是怎样, 这在原则上是无法认识的, 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 即现象; 而现象界却离不开人们的先天的认识能力。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意识自己的创造物。这样, 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把人的认识局限于现象界, 从而把思维和存在形而上学地割裂开, 陷入了不可知论。从这种观点出发, 康德建立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学说。在他看来,人的知识是由先天的知识形式和后天的感觉表象相结合而成的, 这就是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 在他看来, 哲学的真正的关键就在于回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把认识分为 3 个阶段: 在感性的阶段上, 人借助于先天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即时间和空间,把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的混乱状态整理出秩序, 使之成为时空中的现象; 到了知性的阶段, 人使用先天的知性的纯概念或范畴对感觉表象进一步加工整理,使之带有条理性和规律性,而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正的知识; 知性的范畴只能用于整理由感性所提供的现象, 人也只能认识现象。所以当人们不满足于知性所获得的知识而进入理性的阶段,试图超越现象界去认识“自在之物”, 如灵魂、世界、上帝之类的东西时, 就必然陷于自相矛盾而遭到失败。康德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地对立起来, 认为理性无力去认识世界本身, 人的认识不可能达到“自在之物”, 认识

德国古典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