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
课型
古诗
课时
第1课时
学情 分析
同学们经过小学六年对古诗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一些关于古诗学习的技巧。本节课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探究,完成对本首诗主旨的理解。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朗读并背诵、默写本诗。
3、感悟诗意,把握本诗主旨。
能力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情感目标
学习诗人心忧天下之情,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内容分析
重 点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感悟诗意,把握本诗主旨。
难 点
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复习
1、复习陆游的文学常识。
2、学生背诵《游山西村》。
二、情境导入
三、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四、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盫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爱国热情。著有《龚自珍全集》。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人。这些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作。
3、龚自珍辞官的原因:
龚自珍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清朝重要的官员。但龚自珍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从参加科举考试开始,他就道路崎岖。一共参加了六次会试,最终才终于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如此艰难的才戴上官帽,龚自珍最后却选择了辞官回乡,这是为什么呢?
龚自珍最后之所以会辞官,是因为他多次抨击时弊,针对当时官场存在的问题出现了许多言辞犀利的言论。因为此事,他得罪了许多的权贵,受到了权贵们的打压,后来又忤逆了上司,最后选择了辞官。
他辞官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受到各方势力的打压,在朝中无法生存。二是,对当时处处存在问题,黑暗的官场的失望,使得他无法在朝廷中待下去。
(二)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三)诗句分析
1、理解诗句字面意思。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在无限的离愁中,夕阳渐渐西下。自己要扬鞭东去,从此远离朝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的飘落,它要化作春泥护育更多的新花。
2、理解诗句含义。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勾勒景物,渲染了夕阳西沉
课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课型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