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逢入京使[41].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逢入京使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歌的主题。
2、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3、初步熟悉岑参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从军边塞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 的作品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古代诗歌犹如中国文学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我们一起交流你所了解的诗词。师生交流。其中。诗歌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进入了巅峰状态,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一谈到诗歌,人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宋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写的一首边塞诗《逢入京使》。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岑参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他的诗创作内容丰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
2、写作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因简他人归京而触动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遂当即命笔,记下了瞬间的矛盾心态。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
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

逢入京使[4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