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笔下写真情.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笔下写真情,家书抵万金
莘村中学朱晓杰
根据最近资料统计的数据:去年全国短信发送量为2100 %亿条,目前日发送量 近6亿条,可是用书信联系的人却微乎儿微,而且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使我 们感到担心,曾今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交流主要工具的书信难道要在现代通讯工 具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吗?
书信中的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承 载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真情,真实记录我们时代的 变迁。它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产生的,是我们的宝藏。
早在秦代就出现“特快专递”的雏形,汉代留下苏武鸿雁传书的佳话。以 及后来的飞鸽传书,无不体现了书信在我们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 义。
书信交流有很多优点:一方面,孩子写信可以踏踏实实 畅所欲言,放下 心中的包袱坦诚的向父母表露心声,另一方面,父母读信时也可以心平气和不 急不躁、孩子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从而使两代人以纸为媒介,实现 在心灵上的沟通,促进他们互相了解.,相互信任与支持,产生深厚感情。
作为一个外地的扶贫生,我以前刚来的时候经常是打电话回家的,但我总 觉的有很多话憋在心里说不出来,逐渐地我都不想打电话回去。后来有一次我 们举行活动我拍了一些照片,就把他寄回家,顺便写信给家里。当我拿起纸和 笔时,我感觉我自己一下子变得坦诚很多,我一口气把我心里的话全部吐露出 来,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扉对父母表露心声。
过了些时候妹妹打电话过来说妈妈看了信后哭了,她翻来覆去看了很多 遍,那时我觉的心里非常难受,但同时,我乂找到了一种和父母真正“促膝笔 谈”的方式。从那以后,我逐渐开始和父母用书信的方式交流,书信逐渐穿越 我们的鸿沟架起了我和父母间的桥梁。去年我回家后无意之中在家发现一厚叠 信,原来母亲一直保留着它,那时我在心底默默的笑了。
古往今来,征夫远足,游子浪迹,同胞异处,骨肉分离,家是不同的梦里 同样的主题。见字如面,书信成为传递亲情的使者
古诗云:“烽火连三月,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 人”,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就是鲜明的写照。这些诗句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 诗人对家书的急切盼望之情。更有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千 古绝唱把慈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之间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并具有思想和文化积累的功能。不管 是名门望族,抑或是山野村夫,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甘泉所挥洒成的一封 封家书,历来是文化殿堂中的瑰宝方寸家书,收千年烟云,藏万里风雨。心随 笔走,笔随心游,无论是名人显贵,还是贩夫走卒,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 既是对民间真情的见证记录,也是对时代风云的缩影留存。
家书的教益令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温馨爱情同样打动人心。鲁迅、许 广平的《两地书》让人感慨志同道合者的崇高与相互关爱;沈从文的结发妻子 张兆和曾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 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现代诗
人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的确, 在相隔两地,此时看见一个个自己关心的人传来的字迹,不言而喻,内心肯定 回有见字如见人的感觉,这一个个字,不仅是慰寄的话语,更是他们真情的表 露。
书信体现着孝道与感恩。
人们常说儿女就

笔下写真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66 KB
  • 时间2021-07-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