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摘要:宦官本为内臣,明朝初年就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但仅仅几十年,就违背祖训, 宦官获出征、监军之权,开始干政,宦官专权逐渐形成。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是明朝推行绝对君主制的必然产物。明代宦官专权危害很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厂卫制度。关键词: 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特点宦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宦、阉人、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竟达十万以上。明初, 太祖对于宦官管理严格,并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但在太祖“死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其祸害若与汉、唐相比,则有过之而不及。”①史学家赵翼也曾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侍先害国而及於民。”②观明一代,宦官权力在经过一段冷寂之后,居然死灰复燃,悄无声息地扩张成弥漫之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重要领域,成为历代宦官权力中最为炙手的一朝,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前人对宦官制度的研究也颇多,对此评价多是批评。如丁语和、董跃说:“遍观我国古代诸朝,明代可谓宦官势力最强之时,而相应带来的政治腐败, 法制衰微,也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③王伟认为: “宦官制度是原始宗法关系及其观念与发达的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宦官专权就成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大毒瘤。”④本文就明朝宦官专权的形成及特点加以探究。一、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据史书记载,明代的宦官,最初只有做奴才的份,无任何权力可言。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征战一生,马上得天下,实属不易。得到大权之后,更是紧抓不放,对于随之征战的功臣尚信之不过,又何况宫廷中的宦官呢?太祖初时对宦官防范极严,洪武十年(1377 年), 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解释道:“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⑤可见,太祖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于洪武十七年(1384 年)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⑥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⑦可以说,明太祖对于宦官, 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相当的警惕。为了限制宦官,他可谓是费尽心机。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 又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太祖当政不久,便诛杀功臣,并且废除丞相,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丞相本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 丞相废除后政务只有皇帝一人处理,仅每日的奏疏足以让皇帝头晕目眩,时日久之必难以张铁马,[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上)[Z]. 北京:中华书局, . 丁语和,[J]. 历史教学, 2002 (9): 24.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 84. [Z]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卷 14. (六) [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257.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