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铜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铜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摘要:地质、地理环境的形态、变化是形成铜矿床最主要的关系,所以铜矿床的形成一般都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地质地貌差异越大,形成的铜矿床差异也就越大。文章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对铜矿床的成因,并且详细地论述和总结这些成因。本文主要以对云南省鹤庆县公鸡石铜矿床为例来研究和说明这里的地质情况。
  关键词:铜矿床;成因;找矿方向
  1地质分析
  
  云南省鹤庆县公鸡石铜矿区位于德格-中甸陆块、巴颜喀拉-扬子陆块与昌都-思茅陆块三个Ⅰ级构造单元结合部东侧之扬子陆块西缘[1]。以丽江-剑川大断裂及金沙江-红河大断裂为界,东部属扬子地块,西部为昌都―兰坪―思茅陆块,北部属德格―中甸陆块。其中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被认为是扬子板块的俯冲带,该断裂是规模巨大、活动历史久远的超壳断裂,长期以来,严格控制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各类矿产的形成与分布。在云南省区域矿产带划分上,属扬子成矿区丽江成矿带的宁蒗―大理金多金属成矿亚带。
  
  公鸡石铜矿位于鹤庆县北衙铁金多金属矿的南端,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中生界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地层特征由新到老叙述如下:首先是第四系全新统(Qh):主要分布于矿区缓坡地带及外围北侧坝子一带,为冲洪积层,主要由砂、砾石及粘土组成,该层厚度变化较大,厚一般为0―10m。其次是三叠系中统北衙组(T2b) :分布于整个矿区,在本矿区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上段(T2b2)根据岩性差异又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二亚段(T2b2-2):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为深灰色隐晶质厚层状―块状体灰岩、角砾状灰岩,由方解石及少量白云石组成。岩石完整、坚硬、层理清楚,层间破碎带发育,是铁金的主要赋存部位。地层产状340°∠40-43°,厚>220m。与下伏地层一亚段(T2b2-1)整合接触。
  下段(T2b1):分布于矿区南部,矿区铜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下段(T2b1):紫红色薄-中层状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状泥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泥质组成,粉砂质-细粒结构,岩石较软-较坚硬。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宽2-6mm,被石英充填,地层产状355°∠45-52°,厚>200m,KT1铜矿体赋存于该段的中上部。
  
  公鸡石铜矿采矿权范围内共发现3个矿体,编号为KT1、KT2、KT3,公鸡石铜矿以开采铜矿为主的矿山,由于矿区地质工作程度低,在业主边采边探的基础上发现了新矿种,但仍对矿体规模、品位、厚度控制程度低。现对三个矿体分述如下:
  KT1铜矿体:分布于矿区南端,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下段(T2b1)中上部层间破碎带的蚀变砂岩中,地表未出露,未地表工程控制,为一盲矿体。由深部工程平硐(PD1)及沿脉采坑所控制。矿体长200m, 宽40m, -,,%,厚度变化程度属稳定类型;-%,%,%,有用组分分布属均匀类型。
  KT3褐铁矿体:分布于矿区北端,KT2之南侧,与KT2平行展布,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北衙组上段二亚段(T2b2-

浅谈铜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