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失踪之谜的阅读理解答案
“玺”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称“玺”。汉蔡邕《独 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到了秦始皇时,秦始皇下令 镌刻皇印,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奉为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 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 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尊为国之重 器。得到此玺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玺之则表现其“气数 己尽”。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没有此玺,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显 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这更加促使后世皇帝对这块传国玉玺 的争夺,致使这块宝物屡易其主。然而,它在流传1000多年后,却 神秘地失踪了。几千年来,有关它的传说也无不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 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王。楚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楚 王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但仍以欺君 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 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 诳。”文王让人把璞剖开,果然是宝玉,因此称为和氏璧。楚威王 时,相国昭阳天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他。但是不久昭阳就 将它丢失,有人怀疑是他的门人张仪偷走,拘留张仪审讯。张仪一 气之下,离楚入魏,后来到了泰国,被拜为秦相。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主神授”的象征,落入曹丕之手。曹 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西晋受 禅,传国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 荡的局面,“传国玺”几经辗转,又落入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 谢尚把它用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 晋朝司马家: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 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南朝梁武帝 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官城,劫得“传国玺”,不久侯景败死, 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到了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 出收存,后来他的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公 元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入了隋宫。唐初,太宗李世民 因无传国玉玺,于是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 聊以自慰。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 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唐朝。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 起。朱温篡唐后,“传国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 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郭威建后周后,遍寻传国玺不 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 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朝野也有 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 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
(节选自《人民文摘》2012年第12期)
“传国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0
,上纽交五龙,上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篆字。
,它的象征意义是“君主
传国玉玺失踪之谜的阅读理解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