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救治
*
。
概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
概况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
发病机理
目前发病机理不清楚,可能与以下有关:
1 病毒直接损伤神经原细胞
2 全身炎症反应
3 神经系统受累—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氨升高—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
4 其他
*
发病机理(EV71感染)
EV71
病毒血症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损害脑干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高
全身血管收缩
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
神经源性肺水肿
肺出血
肺动脉压增高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皮肤花纹、四肢发凉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
血性泡沫痰
精神差嗜睡
易惊
口腔疱疹皮疹发热
*
病理
1 脑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单核巨嗜细胞浸润胶、质结节、套袖现象、脑干脑炎。
2 肺淤血:血性水肿、出血、无细胞成分渗出,为继发性改变。
3 淋巴结增生,肿大:淋巴细胞凋亡,免疫功能受损。
*
临床表现
普通病例
重症病例重型
重症病例危重型
*
普通病例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等出现斑丘疹、疱疹,皮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仅表现为斑丘疹。
*
普通病例临床表现
*
重症病例的重型临床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发热超过3天,体温高于38℃,精神差、呆滞、嗜睡、烦躁、肌阵挛型抽搐(全身肢体突发式抖动,有类似于受到惊吓的动作,于睡觉时发作最为频繁,这种动作于正常儿童偶尔可见,但若每小时发作数次则提示为异常)、呕吐、头痛
*
手足口病救治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