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担当”是诗歌的使命
“在场”与“担当”是诗歌的使命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 俊 刘一平 王 樽 刘永新 孟 迷 杨 媚 尹春芳
●于坚:
回到自己内在的声音
在人们惯常的想象里,诗人应该是俊朗多情,仙风道骨,风度翩翩,而作为当代诗坛颇具影响力的杰出诗人,于坚与上述符号没有一点关系。相反,他光光的大脑袋,憨憨的笑脸,粗壮的身材,更让人想到一个锅炉工或农夫。
说到关于诗人的形象,于坚自嘲地讲到自己的形象带来的麻烦,曾有过很多次,他被一些治安人员疑为坏人,而将其从人群中叫出来检查身份证。他说每当这时自己就感到害怕,这种害怕甚至从少年时代父亲被造反派带走时就开始了。于坚认为将诗人圈定于类似徐志摩那样的标准模样,其实是“被塑造成与诗无关的形象”,他不喜欢这样的形象,甚至觉得“有点轻佻”。他说,有些诗人拿腔拿调,吟风弄月,故作高雅,而有些人走向另一种极端,佯装癫狂,流氓化,这两种所谓诗人都不足取。他说,他看过宋人画的李白,就是普通平民的样子。
由此,谈到诗人如何树立自己的个人风格。他认为,率真不伪饰最重要。诗的风格就像树木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辛成长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改造的环境里,从小学、中学、大学到走向社会,都是按照某种主流意识在塑造自己,却总是忽略了按照本真行事。
“所谓风格就是回到你自己,回到你本来的声音,回到你这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于坚举例说,他有个朋友写的诗歌多是公共话语,铿锵有力,却总觉得不对头,而那位朋友平时说话却多是不确定的,喜欢说“也许”,吞吞吐吐的。于坚就说你为什么不把你自己的这些不确定写出来呢?那位朋友后来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写,作品就很有感染力。于坚说,卡夫卡之所以伟大是他写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犹疑、卑微和恐惧。上帝赋予每个人自己的声音,这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所在,风格就是回到你自己,回到你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刻意去扮演。
于坚将古今中外的杰出诗人都看成朋友,包括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白居易,他认为这些伟大诗人最大的魅力首先是个性鲜明的人。
于坚说;他写了近40年诗歌,像个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讨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机会主义者,喜欢自己“从一而终”式的“自给自足”,他相信所有的所谓风格都是坚持和执着的结果。
“在场”与“担当”是诗歌的使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