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门颂》考
《 石门颂》考
王太学
我素喜《石门颂》,一本武汉古籍书店影印的《碑联集拓. 汉石门颂》相伴十余载,那奇纵恣肆、天真烂漫的书风令我着迷,我心摹手追,获益良多。但因未见原作,总觉有若干问题不明,如:此刻石是否在露天?表面有无脱落?书丹者何人等,故不能全面理解、认识这一隶书杰作。今年春末,特亲往陕西汉中博物馆,蒙馆方支持,我有幸零距离仔细观看、揣摩、测量、拍照《石门颂》刻石。此行使多少存疑迎刃而解,也为日后的研习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一、《石门颂》刻石的位置及现状
大凡喜《石门颂》者皆知其由来和内容,但未必都知到其具体情况。一般人多以为刻在露天的石壁上,且经近两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人拓,必表面脱落斑驳,字迹变形;甚至还有人据此认为原作初时笔画深厚饱满,而不是如今这样瘦劲飘逸。其实,此字刻在洞壁之上,此洞谓“石门”,是汉时褒斜道的隧道。该隧道南北向,长15米,,宽4米余,马车可互行。《石门颂》刻在西壁,总高2 .61米、。题额两行,文22行,行3至37字不等,计617字,每字5 x 7厘米。此刻石因刻在洞壁上故从侧剖面看为弧形,又因其距南洞口约3米,故未受到雨淋日晒水浸,表面无风化、脱落,字迹完好如新。观看时我将影印本《》与刻石对照,发现两者章法不合,前者不能体现《石门颂》原貌和神采,原来是编者将拓片重新剪接编排的二度创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地在褒河修水库,因石门临河,政府为洞中刻石免被水淹,1970年将其全部切割下来,藏于汉中博物馆。而《石门颂》篇幅较大分11块切下,后粘合复原,使这一国之瑰宝能永远保存。
二、天真烂漫、瘦劲飘逸是汉代书风的主流
《石门颂》刻于公元148年,即汉桓帝建和二年,虽经近两千年沧桑,完好如初。那扁平的字体,完全暗合今天世界公认的黄金分割比率;那率真畅快、瘦劲起伏的线条,舒展开阔、奇纵恣肆的字势,疏密自然的章法,体现了书丹者娴熟的书写水平。更令人叫绝的是,刻字的工匠那精湛的技艺,他在被当地人称为石英石,而经我请教中国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实为硅质岩,硬度为7级,可耐一千度高温的坚硬洞壁上,用冲刀法完美刻出书丹者书写的意趣盎然的线条。清末民初的学者杨守敬评《石门颂》“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或如大戟长枪,挺劲飞动。”我们能欣赏到这样高水平的作品,既要感谢书者也要感谢刻工。
从《石门颂》清楚的字迹中,我断定天真烂漫、瘦劲飘逸是汉代书风的主流。文中
“书佐西城王戎字文宝”句,也能找到佐证。“书佐”是当时专门从事书写记录的职员,他写的字必然要体现官方要求的体貌,故官方使用和社会流行的字体仍为隶书。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这种演变是渐进的,篆书瘦而挺,隶书笔画则也如此,不可能突然变得丰腴浑厚,只是字形由纵变横,笔法由中锋平移加了提按轻重变化,写来更便捷罢了。从地域上看,汉中与“西城”(即安康),都是楚国故地,楚虽亡,但其美学思想和由屈原所开之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还长期影响各种艺术创作,包括书法艺术创作。楚国的美学思想就是崇尚瘦劲,追求浪漫,从“楚王好腰细”,从高高的官帽,从新出土的楚简,均能看出楚人唯瘦为美的思想。久居汉中的汉高祖刘邦及他的重臣们多为楚人,建汉以后,他们推
《 石门颂》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