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彻心扉的美丽往事
梁思成和林徽因,熟悉的名字却是陌生的故事。这对学者伉俪的故事出现在文学里、科学里和影视作品中,对于他们的真实故事却是扑朔迷离。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中央电视台编导胡劲草决心把这段美丽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历经三年,我们得以在荧屏上看到了这对传奇人物的才华与爱情,看到了他们与一座古城的相遇相惜。
梁林一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书信、照片和学术著作,然而要从这烟波浩渺的史料来还原一段清晰的历史,绝非易事。纵观八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那简洁的镜头、清晰的脉络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显现了编导非凡的叙事功底,为此,我们采访了影片的编导胡劲草导演,同她一起探寻创作之路。
拍摄缘起
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
拍摄《梁思成林徽因》是胡劲草为了完成梁林之子梁从诫先生的一个嘱托。
六年前,胡劲草的《幼童》刚刚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梁从诫先生给胡劲草打电话,在表示对《幼童》赞许之情的同时,希望自己父母的故事也能做成这样风格的片子,以正视听。
这在胡劲草看来,是一个几乎不用思考的问题。
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有太多不同版本的影视文学作品,作为梁林的后代,梁从诫先生对大多数作品都不满意,认为有些作品甚至误导了公众对父母的理解。梁先生希望能够制作一部纪录片相对准确反映其父母的人生,这一希望变为现实经历六年的磨砺。
因为各种原因,选题一再搁置,期间胡劲草与梁先生多次邂逅,一次次下定决心要制作这部纪录片。终于,2007年春节过后,《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正式开拍,这一忙就是三年多的时间。
遗憾的是,开拍之后,梁从诫先生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无法回忆父母的故事,甚至无法辨认当初他拜托的导演。
梁先生在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一周去世……或许,他是在知道这部纪录片完成后放心地走了。
叙事的艺术
这个题材并不容易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观众也许并不陌生,书店里永远有各种和梁思成、林徽因相关的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尤其是林徽因。而梁思成的名字在这些年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开始变化,交通日益拥挤,城市的面貌开始模糊不清,愈来愈分不清是故乡还是他乡
……人们开始想起半个世纪前有一位叫做梁思成的学者。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胡劲草经常会和身边的人有这样的对话。
“在做什么节目?”
“纪录片,梁思成……”
“梁思成,知道。建筑师。哎,哪些建筑是他设计的啊?”
期待的目光。
胡劲草却不能雄壮有力地用排比句给出一连串建筑的名字,她内心开始知道讲述这个故事的艰巨性。
有一次打车,她在车上和司机聊天。司机问她做什么节目,她说出梁思成的名字,结果那位师傅马上接话:
“哦,就是那位一事无成的……做他干吗?。”
胡劲草疑惑地看着他,师傅马上补充道,“不就是那个北京刚解放,保护这个,保护那个,最后啥也没保护了的那个嘛。”
胡劲草无语,但内心告诉她,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残酷性。
2006年,杭州西子湖畔立了一尊别致的塑像:镂空的林徽因剪影,游人路过,说这是女英雄秋瑾。导游介绍说了三句话:她是徐志摩的情人,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她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胡劲草原以为大家都认识梁思成、林徽因,拍摄纪录片的这三年多时间让她意识到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制作梁林的纪录片,整个过程中胡劲草都在不断去问自己,为什么要在今日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希望告诉人们什么,并且不断在今日我们生存的世界寻找答案。
故事的魅力
相比胡劲草另一部备受赞誉的五集纪录片《幼童》,《梁思成林徽因》可谓风格相似,如出一辙。那部几乎由摇曳的枫树、小火车、老照片所构成的纪录片,伴随娓娓道来的历史竟一点也不枯燥无味,看完之后还有几分意犹未尽,对那“long long ago”的歌谣也是印象深刻,由此很见编者叙事的巧妙。
《幼童》讲述的是发生在晚清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是空白。胡劲草谈到,对《幼童》故事的喜爱是每个稍稍听说基本情节后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梁林”故事亦然,这是一对早已流传世间的著名知识分子夫妇。因此,每一个发现―― 一张老照片,一封信,一本日记本,一本留言簿,一段剪报……任何一点新的史料的出现都让主创人员欣喜若狂,都会让一段历史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
胡劲草因为极喜爱这个故事,从那些“影像简单”的史料本身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震撼和满足,可能也就没有再动更多别的脑子了,将它们呈现给观众就好了。最打动人的东西也许并不是影像本身,而是故事的魅力。围绕着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生
痛彻心扉的美丽往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