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失望苦闷心绪的告白
摘要:故乡往往最能够唤起游子美好而温馨的回忆,但《故乡》中的“我”则不同,“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看到的却是萧条破败的图景、变得麻木迟钝的闰土以及真诚惜别送行者少而贪图东西者多的乡亲。“我”回故乡,来时“本没有什么好心情”,走时更感到“非常气闷”、“非常悲哀”。无疑小说《故乡》是作者极度失望苦闷心绪的告白。
关键词:故乡 意蕴 苦闷
《故乡》是鲁迅反映辛亥革命失败后二十年来旧中国农村变化的一篇著名小说,作品的主题应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我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情势,广大农民生活痛苦和精神麻木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反动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对农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通过“我”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热爱、敬重和同情,对农民形成的“厚障壁”感到非常气闷和悲哀;进而提出了愿同农民联成一气(后一辈实现也好),为创造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而斗争的希望和信心。
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永远不是作者自己,对此笔者曾深信不疑,但近来对《故乡》的反复阅读却又使我越来越无法将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分隔开来。虽然我不认为作品中的“我”所言所行是鲁迅先生于
1919年12月回故乡搬家时所亲历,但我确信作品中“我”的所思所感则是鲁迅先生创作本篇时的内心实感。在精神本质上“我”是代表鲁迅的灵魂在讲话。
作品《故乡》使用第一人称我事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和内涵,一是叙述者,即故事的发生、发展是由“我”来讲述的;二是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以及其他人物因“我”的存在而存在;三是“我”成为客观现实的作者本人的代言,“我”的思想感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意象。前两者是艺术需要的虚写,后者是主观情绪传达需要的实写。虚写是艺术的形成、是实写的铺垫,实写是艺术的意味、是虚写的升华。虚写讲述了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交待了几种人生,创造了一个艺术形象的天地;实写,则将几种人生形象意象化,它直言了作者蕴含于虚写中的情绪和理性判断。《故乡》正是这样将艺术的形式和意味、虚实有机结合,使之融为一体,目的在于使我们更准确把握作品的意蕴。
故乡往往最能够唤起游子美好而温馨的回忆。故乡越近,游子的心越切,但《故乡》中的“我”则不同,“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看到的图景则是: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最能给人以心灵慰籍的故乡,此刻竟是如此萧条破败,因此“我”有一种难以承受的悲凉之感。于是“我”陷入深深的情感矛盾之中,“我记忆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的多了”。他想借此来安慰自己的悲凉,“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故乡的美丽是虚无的、是幻想的、是聊以自慰的“谎言”,而故乡的萧瑟是现实的,是无法回避的真实存在。如此哀败没有活气的中国农村,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榨、蹂躏下造成的。因此,作品的开首便给读者奠定了一个浓郁的、深层矛盾的情感基调。作品不仅写出了故乡的景致的萧瑟,而且写出了人的“景致”的失落,这才是“我”感到“凄凉”的关键所在
一段失望苦闷心绪的告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