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刑侦谈防拐骗方法
时下,热映的电影《亲爱的》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在外的安全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被拐骗犯的侵害?除了牢牢看紧他们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预防拐骗的发生?在微信群、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防拐骗提醒,会不会只是道听途说?对孩子的防拐骗教育,怎么引导才是恰当的、有效的?
广州市公安局宣传处调研员、三级警监傅荣基,是一名破案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刑侦,对犯罪分子的心理非常了解。他表示,拐骗孩子这类案件绝大多数都是以钱为目的,一种是把拐骗来的孩子卖了赚钱,一种是控制孩子之后勒索家长钱财。
“这类案件和偷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有相通之处,但是它对孩子对家庭的侵害是更长久的,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不幸的种子,一个家庭也可能因此承受一辈子难以忘却的伤痛。”正因为如此,警方历来重视这类案件的侦破,前段时间广州警方迅速解救出被拐男童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家长在增强自我防范之余,也不用过于恐慌,根据以往经验,他提出以下建议和指导,供家长们参考。
★被拐骗孩子多数是什么年龄?
――10岁以下易被嫌犯盯上,3~10岁易被家长忽视
据傅警监介绍,3岁以下的孩子被拐骗,多数是为了贩卖,由于孩子年纪小,记忆模糊,容易被拐骗犯控制,也利于在新家庭中重新培养感情,买家通常愿意接手。
年纪稍大的孩子较难控制,拐骗的目的则更多在于勒索孩子父母钱财。不过,最容易忽视或者说看不住的也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比以前大得多,既对世界感到好奇,又没有社会阅历。而拐骗犯罪虽然有些是预谋的,但大多数是随机的,所以,这类孩子反而更容易被盯上。
★拐骗经常发生在哪些场所?
――人多的公共场合和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脱离了监护人是造成拐骗案件发生的关键
说到拐骗,大家经常想到的是超市、公园、游乐场,也有不少妈妈觉得小区、学校都不安全。是不是拐骗犯神通广大,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傅警监指出,拐骗多发生在两个地方:一是比较热闹的公共场所,人多视线受阻,拐骗犯容易趁乱下手;二是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这时的孩子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看护,很容易成为受侵对象。
“孩子脱离了监护人,这才是被拐骗的关键。”傅警监表示,拐骗犯容易在监护有“空档”的地方出现,一旦找到时机就会下手。
★拐骗犯具有什么特点及手法?
――戴伪善面具及了解孩子心理
骗子,通常具有一些必备的特点,比如,看上去很亲切,对孩子的心理有所了解,等等。傅警监说,拐骗犯可能会对拐骗对象提前做了解,但有时候也可能靠“蒙”,通过对话摸清拐骗对象的情况,然后实施拐骗。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孩子通常对家长、老师和要好的亲戚朋友的话很信服,拐骗犯便常常打着“老师怎么说”、“家长怎么说”、“他们叫你跟着我”的旗号,从而轻易地获得孩子的信任。
。拐骗犯会给孩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等,诱惑孩子跟他走。
。拐骗犯还喜欢利用孩子乐于助人的善心,比如向孩子问路,请孩子带路,再不停地夸奖“你真是个好孩子”,以此达到激将的目的,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帮助他人很自豪,于是愿意跟着走。
以上三种手法都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心理,以骗取信
老刑侦谈防拐骗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