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论文
浅析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的艺术特色
许华华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着重阐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作者在反思和追问中张扬自己的感悟、体验,并以灵动的语言作为载体,传达给广大读者。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余秋雨 《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 》 特色
当代文坛,说到散文,不能不说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我读过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非常喜欢。读他的散文时,我能感受到文字中涌动的智慧和思考,和那扑面而来的沧桑与厚重,自己与那些文字产生了共鸣,读完后更是感觉回味悠长,像是从头到脚每一个细胞都接受了一次文化洗礼。这种感受是从未有过的,读完后也都想写点什么,却又不敢轻易动笔,只怕我的想法粗浅,文笔稚嫩。这一次,终于拿起了笔,于是就有了这篇论文。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传统散文文体模式的束缚;视角独特,有突出的社会忧患意识;散文中融入小说元素;语言灵动。
一、对散文文体模式的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很多人认为是一段清丽优美的文字,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对散文的定义也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但是余秋雨的散文却从这种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走了出来,他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格。
(一)篇幅宏大
读余秋雨的散文,对他散文宏大的篇幅印象深刻。《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江南小镇》有9000多字,而《风雨天一阁》竟有16000余字。他的《山居笔记》更是篇篇"大手笔" :《一个王朝的背影》10140余字,《苏东坡突围》15600余字,《流放者的土地》20200余字,《抱愧山西》24960
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下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1]”。读到这里,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愤慨、痛心、无奈。我们好像听到作者痛心疾首地拷问:“堂堂佛教圣地怎能让一个愚昧的道士看守?中国这么大竟容不下几卷经文。”是啊,中国的灿烂文化就这样流失,太可惜了。如何真是被侵略、被抢夺也不会这样难过,这是中国人自己不要双手送给人家啊!所以作者说:“我好恨”我想不只作者在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 会恨。
整篇文章中处处都能看到作者追问历史的影子,都能听到作者“我好恨”的呐喊。作者把中华民族的伤疤揭开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历史还值得我们骄傲吗?造成这样的遗憾我们自己没有过错吗?
作者的语言是轻松的。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无奈。一种民族屈辱感充斥其中。让我们也想随着作者发出“我好恨”的悲愤呼喊。
别人看到的是风景,作者却在反思在追问,这样的情怀不能不让人惊叹。
又如《阳关雪》中,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它终于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既然一个民族都 不忍一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2]”。
《阳关雪》写的是作者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通过对阳关景物的描写,作者想到了历史上的文人、将士,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状态,而阳关载负着太多叹息,坍驰了,终成废墟。作者通过一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站在阳关,虽然也是写景物,但是整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今怀古的豪迈情怀,读起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苍桑的历史感。
余秋雨的散文没有小家子气。是一种“大散文”,他的散文告别了许多世俗的风物,而是另辟奚径,展现现实矛盾、历史屈辱。因此,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文章中处处都透露出慷慨豪迈的情怀。正是这种慷慨豪迈的情怀形成了他散文的鲜明旗帜。
(三)读者面广的大众散文
传统散文很多因为太清丽,太雅致,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人民大众对他们的印象更多是像教材。好象它们是专供文人欣赏而与大众无缘的纯文学的东西。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小说看得不少,而散文却实在看的不多。茶余饭后想捧起一本小说,却怎么也想不起看哪本散文。余秋雨的散文却不同。读他的散文居然也可以让我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我身边的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的散文不再是只被文
人学者欣赏评论,人民大众、平常百姓也可以捧起一本细细品味。然后带着一种炫耀似的口吻对别人说:“瞧,我也在读散文。”余秋雨拉近了散文与没多高文化程度的、最普通的人民大众的距离。这是因为余秋雨的散文中有很多能唤起人们认同的东西。特别是许多的历史题材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巨大热情。如整个《文化之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
余秋雨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