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 教案
高中语文组 王云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
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教重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导入:时年 45 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
《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
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教学过程: ”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
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 同样是黄州赤壁, 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 那么景色也发生
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
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
来。
板书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
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
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
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以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
作者的情感)
游前( 1 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 2— 3 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
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 4 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 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
沉重)
明确: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
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
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 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 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
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 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 悲哀无法抑制, 于是
长啸。
此处简介作者生平, 在理解了作者悲情的基础上散读第三节。 总结作者 “景中
有情”的写作手法。
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
化是以乐始以乐终, 那么 《后赤壁赋》 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
的?
(首先明确“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道士笑而不答意
味着什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
人隐士之风, 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
2012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