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铁中 邹小芳 语文 评选类别:5
七年级语文十月月考质量分析
类别:教学质量分析 学科:语文 姓名:邹小芳 学校:汉口铁中
十月份,我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进入中学后的第一次系统考试, 考完后语文组作 了这次质量分析。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 素质离不开培育他成长的土壤,离不开教育的大环境。要对学生的考试作质量分 析,还要看教师平日怎么教学以及用什么形式的试卷考查。 让我们来回顾近十几
年来语文教学与考试的历程。
一、回顾语文教学与考试的历程
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现在的学生是幸运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 都重视教育的大前提下,在中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切都在朝着有利于学生 发展的轨道上行进。回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学与考试走过的曲折道路, 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
八十年代教育之风盛行,到九十年代中期则愈演愈烈,记得我那时还是学生,在 那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习以为常的是教师对课文“大卸八块”式的繁琐分析, 将一篇篇美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每一篇文章的学习都是分析段落大意,归纳 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等等。而课后则大搞铺天盖地的“题海战役” 。各种语
文试卷、练习充斥着语法、修辞、字词句等零碎的课内文段阅读,作文基本上只 考命题式的。在所有学科中本应最具活力的语文几乎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力倡导,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生机,变“满 堂灌”为“启发式”,语文试题也有了新的变化。语法、修辞渐趋淡化,课外阅 读文段逐步占据主流,话题作文开始取代命题作文。一味追求应试效果的教学现 状得到了根本的改观,语文教学逐渐从死扣教材、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误区中 走出来。
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初期到今天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把握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目 标也由单一的“知识与能力”逐步转化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教学一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但是,在课程改革的阳光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不久, 应试教育
的阴影仍紧随其后,寸步不离。有些语文教师理直气壮地说:“中考高考怎么考, 我们就怎么教”、“指挥棒指到哪儿,我们就打到哪儿”。中考既然淡化了语法、 修辞了,我们就不教了;中考要考课外阅读了,我们就丢开课本去专门训练课外 阅读了(又是题海战役!);中考要考综合性学习了,我就抓紧研究备考方一学期
的课文仅用了两个多月就上完了,有的教师,这样既省时又简洁明了。法,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然后一本接一本地做题,处理中考题型,进行应试训练。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相 当可观的“成绩”后,更强化了这种不良倾向。
可是,语文应该是“慢功”,是“内功”,是需要长期积累逐步形成语文素养和能 力的。当然,适当地进行中考题型训练,培养应试能力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 的。但如果一味地训练做题,不讲求循序渐进
七年级语文十月月考质量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