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萧红和她的小说“没有风格的作家——等于没有命中的箭。”
精选课件
1
生平经历 她本名张辶西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幼年丧母,父亲张廷举是一个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张维祯给她疼爱和温暖,并成了她的第一位启蒙教师。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得以进入本县南关小学读书。1925年,又进入本县第一女子高小读书。这一年,她参加了本校支持“五卅”受难工人的募捐义演,在一出名叫《傲霜枝》的话剧中,饰演一个抗拒包办婚姻的姑娘。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在此期间,对美术和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30年,祖父去世,在家中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人,父亲即在继母的调唆之下,为萧红订下了一门亲事,并与第一女中的校长串通一气,取消了萧红在第一女中的学籍,被迫返回家里。
精选课件
2
萧红为了反抗家庭对她的桎梏,曾二次到北京:一次与表兄陆宗舜:一次是“九一八”以后搭车到了北京。后来由于因经济上的原因,跟找上门来的王恩甲回到哈尔滨同居。不久萧红怀孕。这时哈尔滨被日寇占领,他们欠了旅馆600大洋,王恩甲回老家取钱,一去不归。旅馆老板天天逼债,并扬言要把她卖到妓院。她无奈中写信给哈尔滨《国际协报》主编,叙述她的遭遇。该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看到萧红的信以后就安排一部分作者、编辑去旅馆采访,并警告了旅店老板。老板迫于报社的压力,(去年的这个时节,正是在北平吃着青杏 没想到今年的这个时节,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使萧红的生活有所改变。在采访与声援萧红的作者、编辑中有萧军、舒群、罗峰、白朗。等。
精选课件
3
萧军对萧红的遭遇甚为同情。二人通过交谈、诗书来往很快就结合了。由于无多少经济来源,二人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萧红的小生命生下来也死了。他们虽然也在报刊上发表诗歌,但生活仍然非常窘困。直到萧红写的《王阿嫂之死》在征文中获奖后,有了名气,他们作了记者,每月20块大洋,生活稍为安定。不久他俩完成了小说《跋涉》。舒群是共产国际的代表,资助他们出书。日本当时在东北进行文化围剿,书被查抄,进步人士被抓。他们经舒群联系就到了青岛。在青岛,萧红写了《生死场》,并与鲁迅取得了联系。当他们接到文坛巨匠鲁迅的回信时,高兴的不得了 。
精选课件
4
由于叛徒出卖,党组织遭到破坏,舒群等被抓,他们受到牵连,心里非常恐惶,于是乘船到了上海。到上海以后,租了一间亭子间住下,立即与鲁迅先生取得了联系。鲁迅作为一位热爱青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首先从生活上接济了他们,先后将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写了序言并推荐出版。作品问世后,他俩很快成为上海的文化明星、一对引人注目的知名作家。但是萧红很快陷入了新的烦恼,二人感情出现了裂痕。此后二人再到鲁迅家,彼此沉默寡言,许广平很为难,二人决定分开一段时间。
精选课件
5
萧红在朋友黄源建议和帮助下,买了上海至东京的船票(8块大洋)到了东京,住在正在日本学习日语的黄源夫人许粤华家里。生活还可以,但她的处境总是孤独的,期待会面的弟弟提前回国,写东西因心神不定很难下笔。社会对华人的歧视,刑事的骚扰,使她烦闷。她的诗作《异国》反映这种心情,使她下决心回国的,是鲁迅先生的逝世。
精选课件
6
萧红在编辑抗战文艺的活动中,与另一位文化人端木蕻良结识相处。端木与萧军不一样,他较为文弱。上海沦陷后,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同许多左翼文化人辗转武汉、西安、重庆。萧红与萧军的矛盾未能弥合,而与端木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以致由萧红向朋友们公布了她与端木蕻良的关系。在处理婚姻问题上,胡风婉转地批评过她,她怀着端木的孩子到重庆,由白朗照顾她。临产时,由白朗送她到医院,孩子生下,萧红还算平安,而小孩却死了。
精选课件
7
由于日军对重庆的狂轰滥炸,萧红同端木蕻良乘飞机到了香港。萧红在香港文坛很活跃,出席招待会、报告会、会见了美者史沫特莱。萧红还把书稿交给史女士请她带到美国出版。在这期间她创作了《呼兰河传》、《后花园》、《马伯乐》和若干短篇。由于劳累,她病倒了,经史沫特莱介绍住进了医院。这段时间的萧红身体是病弱的,而创作是高产的,是她短暂生涯中的又一个丰收期。
精选课件
8
后来,萧红曾一度出院,最后终因病重,住进了香港玛丽医院。由于工作上的原因,端木委托骆宾基照顾病重的萧红。在她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与骆宾基互吐由衷。萧红临死之前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漂泊流离反抗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在战争的硝烟之中,未竟的事业,卓越的才华,都随风飘逝了,只有心灵与那不朽的作品,还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精选课件
9
思想与才华
萧红在1933年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岁
萧红和她的小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