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
精选课件
1
教学目标 :
。
望舒的交往。
。
精选课件
2
要点聚焦
友谊。
纯净洗练之美。
精选课件
3
文本详析
萧红(1911-1942)是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她原名张乃莹,另一笔名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因不满家庭和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抵香港,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精选课件
4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所译魏尔伦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32年,任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精选课件
5
戴望舒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上海水沫书局1929年版。 《望舒草》(诗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 《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 1937年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 《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戴望舒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戴望舒》,香港三联书店/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戴望舒译诗集》,施蛰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戴望舒诗全编》,梁仁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戴望舒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精选课件
6
戴望舒与萧红深厚友情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戴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复于1944年9月10日发表初稿,题为《墓边口占》。
精选课件
7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想到作者刚刚逃出日寇“暗黑潮湿的土牢”,作者寂寞满怀、默默行走的姿态,更显示出其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和不屈。“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自是情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前身后的境遇感痛不置。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精选课件
8
文本详析: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本句初刊时为“到你墓前偷放一束红山茶”)”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而萧红墓所在地浅水湾被日寇设为“军事禁区”。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
萧红墓畔口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