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戏曲的发展
-福州高级中学
小组成员:
.
1
中国戏曲
.
2
主要内容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三、现代戏剧
四、小组总结
.
3
一、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是戏曲的孕育期。
(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廷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
.
4
(3)汉代充分发展了这种表演,其中包括短小的戏剧演出片断。例如《东海黄公》。
(4)这种戏剧装扮表演长期保持着它的面貌,一直到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妻子的痛苦。
.
5
(5)宋金时期的说唱技艺(说话、诸宫调、皮影戏、本偶戏等)、小说、诗词、史传都对戏曲的诞生发生了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
6
经过长久的酝酿,中国戏剧终于在12世纪发生了重大的蜕变,开始经由宋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北杂剧。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两个标志。
.
7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1)宋元南戏
2)元杂剧
.
8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
9
2)元 代 杂 剧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
唱+演
(散曲+“科”+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
10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