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学堂 政商名流的枢纽
太湖大学堂 政商名流的枢纽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本刊记者 苏嘉溪 实者
魏奇琦 发自吴江
日期: 2012-10-15
在太湖大学堂,南怀瑾接待过无数的政商要人,这些人为什
么要找他?在他那里又学到了什么?从中也能看到这个时
代的一个剪影
太湖大学堂内,南怀瑾先生的灵堂(图 /新华)
2012 年 10 月 3 日, 几位上海佛教信徒慕名前来吊唁南怀瑾,
但遭到婉拒。太湖大学堂从成立到南怀瑾去世,一直以来都
保持着不对外开放的习惯(图 /新华)
静思园园主陈金根向本刊记者回忆了拜访南怀瑾时的情形
(图 /苏嘉溪)
太湖大学堂 7 号楼一楼,光线黯淡,有白衫长者守护,
对来者双手合十,鞠躬行礼。南怀瑾去世一周之后,门口的
签到簿上只有寥寥几个名字。
白衫银眉,手持香烟,一张慈目相片挂在大厅正中,照
片不大,神情却令人想起焦尔乔・洛迪那张著名的周恩来肖
像。照片下的祭台很简略,正中是一座名为“行走中的禅”
的佛像。几个垫子供人跪拜,两边数排垫子,曾是来访者用
来修行打坐的。现在这里成了南怀瑾的灵堂。
灵堂的柱子上,挂着康有为、李鸿章的墨宝。被尊为兼
通儒释道三家的南怀瑾的灵堂内,没有佛乐,但闻访者的脚
步声回音袅袅。
南怀瑾 2004 年从香港迁至上海, 2006 年正式搬至位于
苏州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 。沿袭其在港台时期交游人
士的习惯, “太湖大学堂”被内地各方神圣踏破门槛。
著名的大学堂
人们总是把南怀瑾选择晚年栖息之所联系到各种名目
上。坊间称老人认为“庙港”二字雷同于“太庙” ;又说:
时任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之名,让老人心生“留根于此”之
念。
以太湖蟹著称的庙港镇, 素有 “一级空气二类水” 之称。
新修的 230 省道在车轮下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随着大学堂
的指示牌望过去,眼前赫然一座“太湖禅林”牌坊。联强村
公交站牌对面, “太湖大学堂”铁门紧闭。
已经退位的汝留根似乎不愿提及过往,在南怀瑾去世后
的日子里闭门谢客。作家卞毓方的记述中,南怀瑾曾半开玩
笑地说起择地太湖的缘由: “ 1999 年,那时我在香港,一个
学生在苏州投资,带我去玩,途中经过吴江,地方官得到讯
息,务必请我留足小驻。我下车一看,嗬!铺在面前的是红
地毯,垂立两旁的是‘文武百官’ ,为首的一位递过名片,
上面印着‘汝留根’ !我一愣,心想不妙,这不是要把我留
下来吗?客随主便, 当了客人, 就要听主人摆布。 先是宴请,
然后安排游览,游到太湖一个地方——就是这里了,名叫庙
港,四望烟波浩淼,草木蔚秀,我心里一动,说: ‘若是能
在这儿,骑骑驴,读读书,多好! ’汝留根汝大书记立马搔
我心窝,他说: ‘您要是喜欢这儿,这地就划给您! ’哈,我
这就中了他的圈套。 ”
晚年的南怀瑾确有在内地寻找落叶归根之地的意思,几
个弟子从杭州西湖、 苏州东山, 到上海淀山湖等, 皆不中意。
直到被太湖怡人之景打动,才决定买下当地 300 亩滩涂。
南怀瑾弟子魏承思称,便明确表示太湖大学堂既不是宗
教场所,也不是教育机构或者社会团体,只是私人闲居讲学
场所。
这处私人闲居之所因其不对外开放而蒙上一层神秘面
纱。几位居士装扮的访客,自称来自宝船寺,在铁门外求拜
南怀瑾,最终被拒之门外。大门前的游客们只能留影了却心 愿。
神秘感这个词,南怀瑾对吴江同里镇企业家、私人园林
静思园主人陈金根也提及过: “你那个静思园啊,要是让我
干,我就不开放,奇峰怪石,嘉卉异木,可望而不可即,这
样才有神秘感,身价更高,一开放,就落入商业模式,心理
上就打了折扣。 ”
已到秋天,太湖大学堂内的玉米正在抽穗,小树林里,
散养的鸡还在满地找虫。
依照魏承思提议,大学堂内开设“吴江国际实验学校” ,
本意是: “每年从贫困地区招收 20 名天资聪敏的失学儿童,
学制 10 年, 专教他们经史子集。 10 年后这 200 名毕业生中,
或许能造就十多个真正的国学大师,使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
传,不绝如缕。 ”
在联强村村民的叙述中,这所学校招收的学生,有不少
富家子弟: “他们时常会到学堂外、田地间学习,我们会与
孩子聊天。 ”用私家车运营的村民,接送的多半是大学堂内
的人: “有家长来看孩子,有的是有保姆的,家长也大多是
官员或老板。 ”
2006 年 7 月 1 日至 7 日, 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 内
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 2008 年, 太湖大学堂招收了第一批小
学生,三十多人,吃住学习都在院内。
没有讲台,没有课桌,一张圆桌和几十把椅子,是小学
生的课堂。与国
太湖大学堂政商名流的枢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