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备考笔记
1、赤壁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他认为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这一看法不一定正确。
诗的主旨在于感叹兴亡。
叙事平实,想象奇特,巧借“东风”评史,且不正面写战争结果,而从反面落笔,表达诗人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2、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动,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①词的上片问 天 ; 下片问 月 ;但归根结底是问 人生 。
②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第一段表现茅屋为雨所破的无奈和伤感,“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在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这首诗运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
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换韵脚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4、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赏析:
这首诗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是千古名句,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日子。
全曲分三层:
一,写潼关雄险的气势;二,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闻;三写作者的感慨。
5、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词描述了边塞的荒凉和守边战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塞外边关图。首句点名季节,并用“异”字统领全文,又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渲染了边塞的荒漠的悲凉,也暗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表现深深的思乡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使思乡之情绵绵深沉
(推荐)古诗词赏析中考备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