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伟大的人格
四.知人论世
屈原:战,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五.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凝滞:拘泥。
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
于:被
淈:搅浑。
餔:吃。
歠:饮。
醨:薄酒。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六.合作探究
?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个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如何理解?
比较阅读分析
屈原与司马迁
《渔父》教学设计[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