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
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6分钟)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毫米的认识”。
。
。
。
。
。
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9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二、实践操作,动手测量数学书。
(25分钟)
“1毫米”的表象。
(1)指导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并估一估大约是多长。
(2)引导学生用教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3)引导学生测量时引出毫米。
“1毫米”有多长。
(1)学生汇报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2)课展示: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到“毫米”作单位? 老师总结:长度或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有很多,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1.(1)学生思考、交流。
(2)小组讨论与书中的小朋友估计数值的差异。
(3)实际操作,当用厘米不能精确表达长度时,就需要一种新的长度单位。
2.(1)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并汇报:1厘米的长度里有10个小格。
(2)学生观察体会。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同桌用手比划
毫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