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诗歌创作
一、老诗人普遍的艺术困境
由于当代诗歌创作所确立的一体化规范,导致不少现代诗人在进入 50 年代以后,陷入
创作上的困境。胡风、鲁藜、牛汉、绿原等“七月派”诗人在反“胡风集团”运动中被剥夺
写作权利,而穆旦、郑敏、杜运燮(他们后来被称为“九叶诗人”)则因诗歌观念和艺术方
法上的冲突而被冷落。郭沫若、冯至、臧克家、艾青、田间等虽努力调整自己的艺术方向,
也有许多作品面世,但表现了艺术上的普遍性衰退现象。
二、“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十七年诗歌出现几种主要艺术趋向(或称诗的几种“体式”)。其中之一是“写实性”
叙事倾向,它是解放区诗歌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延续。这种趋向,一方面是叙事
诗大量涌现,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叙事诗约近百部。另一是抒情短诗大都有人物、
场景、事件的因素。“写实”诗歌的重要诗人有李季、张志民、闻捷等。闻捷(1923-1971)
主要诗集有《天山牧歌》和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他的较好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在
新疆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生活风情。闻捷的抒情短诗具有“生活牧歌”的风格。
作者努力建立完整的、首尾呼应的结构,并在对“细节”、“事件”的单纯化提炼中,加强情
感表达的空间。《复仇的火焰》写发生于 50 年代初新疆东部的叛乱和解放军平叛经过。有着
庞大的艺术结构和众多人物,被称为“诗体小说”。
三、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代言人身
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情感宣泄
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
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为贺敬
之、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的主要作品
第二章 诗歌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