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失业(上)-兼与林思云和茉莉商榷樊弓林思云先生在"中国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一文中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出现大量失业,"一个主要原因是有限的市场与高效率生产之间的矛盾,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似乎是国产知识分子中非常普遍的看法。而且从表面看好象也很有道理: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于是尽可能买进高效率新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并解雇多余的劳动力。那些被解雇的工人当然就失业了。这不是很符合我们的"常识"吗?再来一遍:常识是人们18岁前积累的偏见(爱因斯坦语),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现代经济学对失业现象有大量深刻的研究,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失业论已经基本上不再有什么市场。鉴于国产知识分子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熏陶,普遍持有这类落伍观念,因此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些市场经济与失业问题的主流理论。以便于读者比较和鉴赏。1。机器抢走了工人的饭碗吗?哪有这回事!如果科技进步是工人失业的罪魁,那么科技最发达,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工人的失业率就应该在世界最高之列。可事实恰恰相反。美国虽然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应该是全世界最低的若干国家之一。林思云先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在此都对不上号。两个世纪以来,美国在工业革命和技术更新方面从来是当仁不让。而且老美是全世界最彻底地实行原教旨资本主义的国家。把农业人口从百分之七八十降到百分之五还嫌不够用,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劳动力进口国。而且不光是从中国印度进口专业人员,连墨西哥古巴来的泥腿子也全要。这是为什么呢?结论很简单:机器不但没有抢走工人的饭碗,恰恰相反,每一次工业进步,都前所未有地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科技是人类的福音。拖拉机代替了手工耕作的农民,这些农民固然是暂时的丧失了饭碗。可拖拉机并不能从天上掉下来。拖拉机的市场需求增加,资本家就需要雇佣工人制造农机。不仅如此,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维修服务业,公路建筑业,以及机械工程学科等等相继受宜。被拖拉机挤走的农民则渐渐转入其它行业,另谋生路。社会主义者只看见被机器砸烂的瓷饭碗,忘记了因科技进步而产生的金饭碗,把一分为二也忘得干干净净。以本次计算机和信息革命为例更能说明问题。茉莉女士在"电脑挑战人的价值"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那些被电脑挤出来的那些失业工人的尴尬。同样,电脑打烂泥饭碗的同时,不知在全世界创造出多少镶钻石的金饭碗银饭碗。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周围有数不清的朋友,在求业无门之际,修上两门C++,立即进入中产阶级。电脑的确在挑战一部份因循守旧者的生存价值,迫使他们更新知识和技能(这何尝不是好事?)。而从整个人类来说,计算机和信息革命将人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远的不说,没有因特网,哪来这么多象林思云先生一样的网络作家?2。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之下,劳动力跟衣服鞋子机器一样,都是商品。国产知识分子如果马克思主义余毒没有肃清,常常对"劳动力是商品"这一事实很有意见,觉得这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污辱。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对"商"的蔑视加上马克思主义者对商品经济妖魔化的结果。只有当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时候,劳动者才第一次成为自由人。请注意,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并不是。劳动者不仅不是商品,而且是他的商品-劳动-的主人。他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使得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可能。奴隶制,封建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都不是商品。于是劳动者都不是自由人。林思云先生所说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扬眉吐气",那不过是个虚无缥缈的童话。除了凭票供应的短缺商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从来就没有享受过西方工人所拥有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既然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劳动力当然也符合市场供求的铁律。这个铁律说起来也简单:如果劳动力价格升高,则供给增加,如学生缀学,工人加班,妇女离家等等;同时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最突出的当然是公司通过裁员降低成本。反之,如果劳动力价格降低,则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失业,无非是劳动力"供大于求"。而经济学上没有什么供大于求,只有价格太高。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价格高于市场供需的平衡点。林思云先生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的麻烦事。失业率超过20%,就会暴发革命。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下,高失业率根本不可能发生。如果失业率超过20%,就意味着80%的就业人员正在享受远高于市场价格的工资。同时,由于生活所迫,那20%的人宁愿接受低于市场价格的薪水。于是,新兴创业者将处于极为有利的竞争地位,进而入市购买这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在市场中自然得到解决。人们自然要问,既然市场经济如此神通广大,为什么美国在大萧条的30年代曾经有过25%的失业率?为什么资本主义欧洲的失业率长期维持在10%上下?为什么资本主义的阿根廷正在承受20%的失业率?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下岗工人没人雇?而且,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来没有达
思想的境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