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表现在交往和冲突上。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戚继光抗倭保护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课程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教学目标:
、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郑成功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事迹
难点: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7月11日。
教师:为什么要把7月11日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呢?中国“航海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哪件大事而设定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感受那时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交往篇”——郑和下西洋
教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郑和是谁?“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谁派郑和下西洋的?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后通过出示15-16世纪中外航海对比图,让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教师:论从史出 通过出示下则材料,结合课本第一段,学生自读材料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目的有三:
1寻找建文帝;
2 向国外显示中国的富强,也就是宣扬国威。
3用中国货换取奇珍异宝
教师: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意义呢?
出示材料,同桌间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 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 看图——装载的物品及交换的东西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金银作为赏赐,换取的土产品多为奢侈品,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教师:那么远的路程,郑和下西洋为何能成功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这是本课的难点。请根据以下材料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渐丰富。
材料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