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再出发几乎是一夜之间,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消息就成了国际媒体热炒的话题。顶着“世界第二”的帽子,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声音已是呼之欲出。即使是没有众多外在压力,走过六十年岁月的中国援外之路,也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援助模式和方法如何与时俱进, 援助思路当作何调整,都不仅关系到中国援外战略的前景,更诚如外媒所言,也是为中国走向更成熟国家定位展开的新探索 60 年后,中国开启援外新思维回顾中国 60 年所走过的援外之路,厘清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援外的方向盘者郭一娜发自北京“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随着上季度经济数据的公布, 有关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消息正令国际舆论沸腾。面对外媒对“世界第二”的狂热宣传,有些人在看热闹,有些人则借机向中国施压。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当数美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特使霍尔布鲁克对中国的公开喊话: “美国捐款最多,中国等国捐得少。巴基斯坦人将看到,危机来临时,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总在起领导作用。”霍尔布鲁克说的是中美对巴基斯坦洪灾的援助, 但他却故意“省略”了以下事实——中国在巴基斯坦爆发洪灾后, 第一时间向巴捐赠了 1000 万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此后又追加了 5000 万元的物资援助。而且,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援助国之一。包括援助巴基斯坦在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援外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漫漫长路。如今,当突然被戴上“世界第二”的高帽后,今后的援外路该怎样走,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援外前传:周边安全和“重义轻利”面向未来, 就要以史为鉴。回顾中国 60 年所走过的援外之路, 厘清其中的经验教训, 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援外的方向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步阶段。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考虑, 越南和朝鲜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受援国。 195 0 年4 月,越共中央就向中共中央提出,请求解放军派出一批干部全面帮助越南搞好军队建设。那时, 新中国也只是一穷二白, 却无私地将援助之手伸向了兄弟国家。除了向越南派出军事顾问团、给予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援助之外,中国还“寓援助于贸易之中”。刘少奇曾在 1950 年 12 月指示, “以解决越方经济困难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某些贸易中自觉赔一点钱,也是应该的。”根据这一精神,中国进口了越南一些很难出口的土特产,越南则换回了各种生活必需品。“这一时期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教授周琪对《国际先驱导报》说。截至 1963 年, 中国先后向 21 个国家提供约 49 亿元援助。其中亚洲国家 12个, 包括 8 个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中国向周边国家提供援助,有助于加强国防安全,亦可在边境地区建立缓冲地带。”一位台湾学者如是猜想大陆援外背后的战略考虑。但与此同时, “重义轻利”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援外政策。比如在援助越南和阿尔及利亚时, 刘少奇指出,“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 相信法国会延缓承认中国, 但我们不怕。”毛泽东也曾对阿尔及利亚领导人表示, “如果它(法国)把干涉我们援助你们(阿尔及利亚)当作一个建交的条件,我们不干。”为了援外,中国作出的牺牲还有很多。 1959 年到 1961 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内经济陷入低谷,但其间和此后,对外援助的车轮却未曾停止。 1964 年,周恩来访非期间提出了援外八项原则。此后到 1970 年的六年间,中国的受援国从 21 个激增到 32 个,中国共帮助 20 个国家建成了 313 个成套项目,其中包括坦赞铁路等连西方国家都望而生畏的大型工程。个别受援国没把钱用在刀刃上 1971 年 10月 25日,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后, 对外援助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份“关于援外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就曾直截了当地批评, “援外没有坚持量力而行的方针,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国家的任务过重,不注意经济规律,浪费比较严重。”事实上,自从 1950 年开展对外援助工作以来个别问题就已经出现,其中的典型案例,当属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教训。由于双方缺乏对援助物资的有效监督, 导致浪费现象频发。“中国援助的优质钢管, 阿方用作电线杆, 中国援助的锰钢钢板, 阿方用作厂房地板, 中国援助的高标号水泥,阿方来建烈士纪念碑。”这样的记载让人心寒。也正是在那时,中者在查阅外交部档案馆资料时发现,周恩来早在 1965 年会见阿尔巴尼亚政府代表团时就指出, “今后援阿金额不可能比前 5 年再多了。经济援助, 你们提 28项, 我们研究后, 能答应 18项……粮食, 你们要求五年供应 万吨, 我们只能给
中国援外再出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