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学年论文
LT
利血平的研究进展
哈尔滨理工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制药10-1班
摘要:利血平是从印度萝芙木中提取的降血压天然药物,虽然不断有新的降压药物出现,但已应用了近60年的利血平仍以其温和而持久的降压特点,较低的价格而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就利血平的发展历史、合成路线、药理作用、分析方法、提取方法、利血平的药物资源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萝芙木种植产业规划、资源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血平;萝芙木;资源开发
利血平(Reserpine),又称利舍平,蛇根碱,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及精神病的吲哚类生物碱药物[1],最初是在萝芙木(Rauvolfia)属植物蛇根木中提取而成。它是一种天然的降压药物。由于其降压作用持久而温和且价格低廉,已经长期在临床应用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但复杂的化学结构使其人工合成还不具备商业价值,目前仍须从萝芙木植物提取。
1 利血平的发展历史
利血平是从蛇根木的干燥根中提取分离的。而且多个世纪以来都被印度人用于治疗精神失常,发烧和解救蛇毒,就连圣雄甘地也将蛇根木作为镇静剂使用。二十世纪初蛇根木中的一系列有降血压功效的生物碱被发现,其中印度人Sen和Bose于1931年发现了利血平降压和抗精神失常的作用。1952年,埃米尔•施利特勒(Emil Schlittler)从蛇根木中分离出了利血平,并于次年解析其分子结构。1954年,在氯丙嗪问世后的两年,利血平也进入了市场,成为精神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1958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完成了利血平的全合成。
利血平同时也是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是通过了减少高血压死亡率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少数几种药物之一。利血平也可用于治疗亨丁顿舞蹈症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
利血平对神经精神药理学和现代神经精神病学的基础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现在已被其他药物所替代。在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利血平的机制被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生化过程中新的理论,如生物胺
—抑郁症假说。
2 利血平的药物资源
夹竹桃科萝芙木属(Rauvolfia Linn. )植物是提取利血平的资源,本属约130种,主要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大洋州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约10余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云南省内以滇南、滇西南的普洱市、西双版纳、临沧地区、德宏州等地较多,(Laur. ) 、云南萝芙木R. yunnanensisTsiang、印度萝芙木R. serpentine(L. ) Brenth. ex Kurz.、矮青木R. brevistylaTsi-ang、四叶萝芙木R. tetraphyllaLinn.、催吐萝芙木R. Ex Spreng、古巴萝芙木R. cu-banaA. DC.、霹雳萝芙木R. perakensisKing etGamble。其中以云南萝芙木、印度萝芙木、催吐萝芙木较多[1,2 ]。
利血平具有长期持续而稳定的市场需求,而其有限的植物来源、木本植物较长的生产周期、局限的可利用部位、较低的含量决定了萝芙木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经多年无序采挖,可用于提取利血平的萝芙木天然资源已经枯竭,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开展人工
制药学年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