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台湾小吃.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程名称:语言学导论课程代码: 任课老师:熊学亮文名:析外来语传播中的同化与异化作用作者名:程敏宜学号: 0559028 电邮址: ******@fudan. 手机号: ********** 得分: 浅析外来语传播中的同化与异化作用摘要:语言是用来供人类交际的符号体系,一种外来语在传入到本地是大致经过两种交际方式,一是本地人对外来语的理解还原,二是外来语在本地域的传播。在接受一种外来语时要“准确接受”,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异化其语言,但是一种外来语如果被本地语“充分表达”,那必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异化。在人类认知概念化的过程中,外部输入经过人脑过滤,进行再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与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本文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外来语“加工”以及外来语对汉语渗透的具体例子,有力地说明了这个认知过程是同化相反又相互补充的过程。关键词:外来语借词认知概念化东北方言成语翻译老哈尔滨城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一到中国街,满街毛子调。握手拿瓜摸, 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 капитан上尉,校官),开着马神车( машина汽车, 机器) ,搂着个玛达姆( мадам女士,夫人) ,喝着俄特克( водка伏特加) 。奶油斯米旦( сливки),列巴( хлеб)大面包,水桶喂得罗( ведро),拦波( лампа) 电灯泡。没钱喊涅肚( нету),有钱哈拉少( хорошо)。这是近百年前来到这里的中国人编的,其间语言的相融使用,既体现一种殖民文化的渗透,也描绘出了哈尔滨城的一段历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哈拉少、喂得罗、列巴已经完全融入东北方言,在日常使用中已经没有了不同种,甚至不同语系的语言隔阂。虽然这种现象属于完全的借词(音译), 但它们一旦为广大语言使用者接受并广泛使用,就已经能算做着一种语言的新的有机体,产生了无限的创造力。比如:哈拉什么少哦,此类灵活用法扩展开去, 以至无限循环,成就了语言不断丰富创新的能力。那么,在诸如此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新语言的接受者到底是担任了创新者的角色还是只是被动接受呢,从和语言相关的历史看,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哈尔滨市区共有四万多人,其中半数为欧俄移民,他们中间大多数为俄罗斯人。20 世纪初,所谓哈尔滨“自治”区,俄罗斯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从世代躬耕的农民到闯关东的汉子,都在俄国人管辖的地域营生。为了生存,那里的人们几乎个个都能说几句俄国话,渐渐地一些音译俄语说法渗入了当地人的语言中, 很多沿用至今。应该说,哈尔滨方言对俄语的借词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实用性。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所以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来。东北话中融入了众多的满语词汇, 以及其他土著民族语言、朝、日和俄语词汇。首先,从较为人所熟知的英语说起。英语中有许多既定结构,成语俗语就是其中表现之一,许多成语俗语谚语都有其典故与历史形成渊源,但在翻译时我们通常倾向于将其还原于本族语,追求“神似”远远甚于“形似”。例如, F ish e when water is too clean. 此句直译就是“鱼不到太清的水里来”,但是大部分译者,甚至有一些英文基础的读者都倾向于译成“水至清则无鱼”。在许多翻译作品与原文对校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例如, 原文中这一

台湾小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