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
花似花,花非花——隐喻视角下的意象花卉唱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罾雒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喻成娇嫩的花。在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里,花与女人之间就建立起了联系。如在《桃天》篇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就以绽放的桃花比兴新娘。或许花朵鲜艳的色彩、动人的姿态都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女子的容貌和体态。花如女人,女子如花,花若与女人融为—体也就被称之为女人花。等个人特点,笔者从小就对花开花落之类安静而美好之事尤美的基础上,追求“似与不似”的意象美,以此来传递笔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者的花卉作品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伤能隐约看出一个长发披肩的柔弱女子静坐其中。在其周围是明亮且柔软的红黄色彩,显现出女人好像躲在温暖的花蕊里的自我封闭。背景用灰蓝色铺满画面,似花非花,像是被无形丝网囚禁的女人。这幅作品将花卉与女人紧密相连,通过花表现女人自恋挣扎、爱痛纠缠,无所适从的惶恐和茫然。在创作方法上,采用湿画法,充分利用调色油使颜色与画面成的效果。随着松节油的挥发,画面干后有一种灰蒙蒙的感伤感和纠结无法解脱。直到后来笔者去了青海、西藏,画风开始转变,由伤感之花转向了怒放之花。学支教,美丽的高原风景和淳朴的藏区孩子深深感染着我,花与女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常把美丽柔弱的女人比也许是因为生为女人,内向的性格,喜欢读古典诗词其向往。花卉也是十几年来笔者一直坚持的绘画题材,不过笔者对花卉的表达与传统做法不同,不去追求花卉的逼真写实,而是抓住花与人的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予以强化表现,让其成为一种表达自己情感和观念的载体,在花卉形式对于含蓄内敛的陛格,笔者采用一种隐喻的表现手法,即是通过意象花卉阐述自己对人生、欲望和生命的看法。纵观笔感之花,到后来的怒放之花,再到当下的自我之花。从一定意义上讲,风格的转变展现了创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伤感之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牡丹之乡也是笔者的家乡菏泽,每至暮春,姹紫嫣红的牡丹竞相开放,芳香四溢。牡丹花也自然成为笔者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一次雨后,笔者到牡丹园赏花,往日里繁花似锦的牡丹园一片狼藉,风雨后的牡丹只落得残花败蕊、凋零衰败。望着满地的残花,笔者亦如黛玉,悲凉之情不禁涌上心头。触景生情笔者开始创作伤感之花,并以“花”来喻自身,表达自己无力与挣扎。当创作《伤感之花系列之一》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伤感情绪,笔者舍弃了花卉的外形,开始采用意象的形式,从内心感受出发来处理画面,任由画笔随着自己的思绪漫游,力求表现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在一片花的海洋中,女人体位于画面中央亮光的中心,盘坐在花中央冥想。女人体画得非常概括,没有五官和其他细节,只完美结合,自由的笔触和色彩流淌的肌理使画面有种浑然天觉,正好符合自己想要的伤感情怀。画面运用了大量的曲线来表现自己凌乱纠结的心情,画面中曲折的线条传递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和神秘感。笔者《伤感之花》系列作品的创作持续了很长时间,当时的心情也像笔者的画一样灰沉沉,二、怒放之花甑南奶欤收呃吹角嗪S袷髦菽仪厝扔啦厍并由此激发笔者创作《怒放之花》系列作品的灵感。热永小学坐落在海拔多米的高山上,周围没有围墙,只有高高飘扬的旗帜是学校的标志。那里海拔高含氧量低,气候变化无常,即使夏天也会雪花飘扬;通信也极不方便。恶劣的条件让
花似花,花非花——隐喻视角下的意象花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