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佛教的因果观.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佛教的因果观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 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 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 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 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 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 而因无尽; 果更有果, 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 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说现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这里所说的假立, 实义是说因果由众缘生法这一基本的自然规律建立, 是从一切法皆能为缘, 又皆由缘生这一铁的事实建立, 以显因果规律的真实性, 而不是说没有因, 没有果。因果即随众缘生法这一普遍的自然法则建立, 当然整个人生、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因果网络之中, 这是因果的普遍性。因果也有其特殊性,这就是说因果有善有恶的类别,有优和劣的等差。从世间法来说, 不善不恶的无记法为因, 便有无记法为果; 有恶法为因, 便有恶法引起的苦果; 有善法为因, 便有善法引起的乐果。这些都是世间法所有的因果规律。世间法所有的果, 虽有苦、乐和不苦不乐的差异, 但苦本性是苦, 故称“苦苦”; 乐极生悲, 当属“坏苦”; 不苦不乐, 其性无常, 当属“行苦”, 而世间总的是苦。此苦果的因, 虽有差别, 而总归“无明”。无明是不明了人生宇宙因果实相的愚痴心, 以此为本, 能起贪嗔等种种烦恼, 造种种杂染业, 感种种有漏果, 这就是十二缘起流转门的因果规律, 也就是四谛中苦、集二谛的相互关系。根据“此有故彼有”的法则, 有此世间的因果规律, 就自然有彼出世解脱的因果规律, 这就是说有世间法的总因无明, 就必然有与之相反为出世主因的“净智”。有净智就能破除无明, 而修戒、定、慧的正道, 断烦恼业, 离生死苦, 而超然解脱, 证得不生不死, 永离众苦的涅槃。这就是无明尽乃至老死尽十二缘起还灭门的因果规律,也就是四谛中灭、道二谛的因果关系。有了世间与解脱的两种因果规律, 就自然会显出世出世间平等一如的胜义谛理, 而能以悲智等运, 真俗圆融,修“六度”、“四摄”的大士行。以此为因, 就自然会有清净轻安、圆明寂照的殊胜心境,长处世间,教化群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转娑婆为极乐,变人间为净土, 证得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最极究竟美满的境界, 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寂灭的“无住涅槃”。佛教根据因果规律的差异, 揭示出几条必由的光明正道。于世间法深知无记性因果的无价值、无意义; 恶性因果是罪孽的渊薮, 苦恼的源泉, 此二者必须远离。对于引起乐果的善因, 必须积极奉行, 在身行方面, 当戒杀放生, 戒盗布施和戒邪淫离欲, 在语业方面, 必须说诚实语、柔顺语、和合语、庄重语,而去掉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在意识活动方面, 必须廉洁慈悲, 常住正知, 而远离贪嗔邪见。这样身、口、意三业自会清净, 道德自会高尚, 人类素质得以优越,而风俗由此淳美,社会由此安定,是为“世间道”。以此道为基础,即应进一步通达人是由色( 物质)、受、想、行、识五蕴组合而成, 中无实我可得的我空真如, 由此能对治无明等烦恼, 断除业障, 而永离世间, 到达常、乐、我、净的涅槃彼岸, 是为“解脱道”。以此道为依

佛教的因果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y5186f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