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教案.docx七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2010-2011 第一学期)
教师:
七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养成在H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要求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对图1」的解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 幅图的顺序。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 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 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 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 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 地球來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 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 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桅杆后消失。
(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 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 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 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 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 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第一章(1)采用图释的方法,说明什么是南纬、北纬、东经、曲经,这些 概念后面要用到。
第一大题的前3小题,采用对比的方法,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分析了纬线和经线的特征。
第一大题的第4小题,分析了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
第一大题的第5小题,加深学生对几条重要纬线的认识,这几条纬线在后面也要用到。
第二大题是认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是后面经常要用到的概念。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达到掌握关于经线和纬线基本特征的目的。
教材选择最新发生的事件,说明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教材中的“活动”也是围绕经纬网的用途来设计。 3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 网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教材选取了一个反例,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第三个问题 是利用经纬网查找地点的练习。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 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困难。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 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 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识别、填写、描画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无意识记忆。 本节新课的导入可有以下两个设计。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 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
七年级上地理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