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之太极拳课件
太极拳理论课讲稿
1、太极拳概述
2、太极拳起源之谜
3、太极拳基本姿势
4、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5、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6、太极拳常见动作
7、太极拳的境界
8、武术的作用
1、太极拳概述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又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普及和推广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各式太极拳与太极剑的竞赛套路。
太极拳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2、太极拳起源之谜
清末民初太极拳名家杨澄甫(1883-1936年)
《太极拳使用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
张三丰在武当山,有一天在屋里诵经,听到院中有喜鹊在叫,好像是和什么东西争吵。张三车从窗口往外看,只见一只喜鹊在一棵柏树上,像老鹰一样往下注视着,而地上有一条长蛇,盘成一个圈,头往上,盯着树上的喜鹊。这一蛇一鹊像在争论什么。争着争着,只见喜鹊鸣叫着俯冲而下,展翅击打地上的蛇,蛇的头稍微一摆刚好躲过喜鹊的翅膀。喜鹊一击不中,又飞回树上。隔一会儿,喜鹊性躁,又飞下来用翅膀击打蛇身,只见蛇身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此连续多次,喜鹊都未打到地上的蛇。后来,张三丰从屋里走出来,喜鹊飞走了,蛇也爬走了。张三丰由此悟出太极以柔克刚之理,并根据太极阴阳变化的原理初创太极拳。
3、太极拳基本姿势
(一)头部: 练习时头部自然上顶,下颌微内收,舌尖轻抵上颚,口轻闭,颈部肌肉放松,面部神态要自然平静,运动中随各种动作的要求,头部始终沿纵轴转动,不能前倾后仰,左右歪斜,用鼻呼吸。
(二)上肢: 要求“沉肩垂肘”、“舒指跟腕”。即肩关节要松、下沉,并有意识地使两肩向外引伸,肘关节保持微屈下垂,不可外翻。两臂始终保持弧形,不可过分弯曲与伸直。做推掌动作时,掌指自然伸展,手腕微下沉,总之,对上肢动作要做到既舒松伸展,又不绵软无力。
(三)躯干部: 要求上体正直,胸部要做到“含胸圆背”,所谓“含胸”是指对长拳而言,不能挺胸,但也不可使两肩前送而使胸部内陷,应求其自然正直。“圆背”是指放松背部肌肉,两肩略向外引伸,而使背部略成弧形。腰部要放松,要以腰为主宰带动两臂动作。练习时,不能使上体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四)下肢: 要求虚实分明,进退轻灵,所谓实就是承受身体重量多的腿为实,另一腿承受比较少为虚,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起收势除外),腿部活动时要送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无论前进后退,脚着地后,身体重心再慢慢移过去,保持全身动作的稳定与灵活。
4、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二)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五~六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中华武术之太极拳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