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对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而言,报刊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材料。“一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几乎同时也是一部近代主要‘报人’的思想言论史。”[1 ]然而,对于报刊的研究和利用却并不尽如人意,现有研究呈现出“谈报纸则只言《申报》、《大公报》,论刊物则只看《新青年》、《东方杂志》”的景况, 同时表现出强论文联盟 “符号化”、“脸谱化”倾向,对报刊解读往往被时局左右,戴上“革命”、“进步”、“反动”、“落后”等帽子,大而化之地讨论。自戈公振出版《中国报学史》[ 2 ]以来,对于中国近代报刊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除戈氏与方汉奇的著述之外, 对于报刊的研究较之于近代报刊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来说, 是无法匹配的。上世纪 90 年代, 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出现了一股热潮, 新闻史的著作与论文常见诸学术期刊, 也有一批关于中国近代报刊的通史和断代史著作问世, [3] 但这仍难以让学界满意。尽管某些报刊个案,如《大公报》、《申报》、《万国公报》, 其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或许这正应了潘光哲所言,“开展之道, 实应奉朱熹‘小作课程, 大施工力’为典则, 进行精细的个案研究工作”。[4] 然而, 这些讨论仍是将中国近代报刊作为史料, 即使标题中将某个报刊作为了“对象”, 实质仍摆脱不了以报纸来窥探当时政局、思想、文化、生活、社会及性别状况等的目的,多的是“历史上的报刊”,缺少的是“报刊的历史”。一中国近代报刊除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或影响力大的报纸如《万国公报》、《申报》等之外, 其他的报纸基本被“脸谱化”了, 成为“西方传教士宣扬教义的工具”、“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工具”而“为殖民服务”。被“脸谱化”的不仅仅是外报, 即便是一些曾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过主流角色的报刊, 同样也难逃被忽略的命运。如 1916 年孙中山创办的《民国日报》, 长期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刊物, 主持人为邵力子、叶楚伧, 主要作者有戴季陶、沈定一等, 反倒其副刊《觉悟》常被提起。大报尚且如此, 近代小报境遇不佳似乎已是意料之中了。小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方式, 且因为数量庞大、旨趣不一, ①对于小报的任何一概统称都不免陷入片面的泥淖。近年来, 学术界对于小报尤其是数量最多且具有典型性的上海小报予以了颇多关注,除了对“四大金刚”②的讨论外,还先后出版了几部以小报为中心的专著,如《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中国近代小报史》、《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等。[ 5 ]这些研究都希望对小报的作用、地位进行重新的评估,但总体上来说仍旧未能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将小报视为品位过低的低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二有学者“通过对《大公报》研究轨迹及其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体现于其中的三种主导性范式,一是‘革命’范式,二是‘现代化’范式,三是‘民族- 国家’( nation-state )范式”。[ 6] 这种表述是否合理,暂不去讨论,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所谓的“范式”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报刊”而非“报刊的历史”,但就目前研究来看,除去第一种革命范式外,其余两种范式还鲜有精彩的呈现。在研究尚未足够深入的情况下, 多探讨一些“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适用”[7] 问题似乎是有必要的。受西方学界理论热潮的影响,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新起点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