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墨子出身考.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墨子出身考
墨子出身考
——《墨子》读想之一
刘士林

关于墨子,我们只知道他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是当时影响极大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把它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世之显学”,而孟子在文章中甚至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他的生卒、里籍与生平大都已不可确考,这未免使后人感到是很大的遗憾。墨子的弟子也很多,按照郭沫若《十批判书》的看法,墨子有大弟子百八十人,比孔子的七十二人还要多。门徒众多,影响巨大,以至于在许多方面很超然的庄子也要“剽剥儒墨”。问题就在这里,像这样一个闻名于世的人物,他的身世为什么会是一个谜呢?因而,说这里存在着什么特殊的隐情,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吧。
在当代学术史上,关于墨子身世的一个权威看法,是把“墨”的原意解释为“使用墨绳”的木匠,并由此进一步把墨子的身份定为“小生产劳动者”。此说颇为荒谬,完全是以今人之心来比附历史本身。他们完全不懂得“墨”在中国上古文化中的特殊内涵。简单说来,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考古文化研究表明,与作为世俗的“黑色”或木匠的“墨绳”完全不同,“墨”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宗教权力的象征而存在的。《礼记·玉藻》有一条“卜人定龟,史定墨”的记载,孔颖达对此的注疏是“凡卜必以墨画龟求其吉兆”。而由于上古时代政教合一的现实,因而它曲折地表明了“墨”本身就是当时政治权力的象征符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亵渎“墨”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韩非子说:尧禅天下于舜,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于是“国之不服者十三”;而舜禅天下于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于是“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由此可知,把古代的“墨”等同于后世木匠的“墨线”,以及在这个前提下把墨子推测为“小生产劳动者”,与历史事实本身是如何的“谬之千里”了。
这里权且从五方面对此加以进一步的考论。
(一)从历史文献上看,墨子绝非一个普通工匠,而是一个拥有政治观、宗教观、经济基础和军事能力的集团首领。从墨子一派“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兼爱下》)这种严格的组织纪律,以及其弟子们“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庄子·天下》)的忠诚来看,我推测墨家学派很可能是一个流亡的贵族集团。墨子则是该集团的首领。
(二)因为处于政治流亡中,墨子本人对其身世一定讳莫如深。这是他的身世成为千古之谜的根源。另一方面,尽管没有留下直接的材料,但从其思想与价值观上仍可一窥其来路。这里首先要排除的是周,虽然《贵义》中亦曾推崇周公,但那很可能只是后人的添油加醋,从墨家“非命”这个基本观点看,它正是对着周王朝的核心意识形态(即武王伐纣时所谓的“命”,如“皇天震怒,命我文考”、“我有民有命”等。)而发,同时在其中又隐喻着类似后代农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理念。其次也不可能是殷代,虽然墨子寄身于作为殷商之后的宋国,两者自然有政治利益上的共同处,且墨家对之也非常感恩图报,如墨子就曾阻止过楚国攻打宋国的企图。但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如墨家提倡“薄葬”,“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这与殷人“重鬼而尚声”的祭礼制度显然不同。在排除商周之后,则可初步推断出墨子与夏朝关系最密切,其在文献上最重要的支持有二:一是庄子讲的“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二是

墨子出身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