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教学反思.doc“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教学反思
【摘要】利用欧姆定律解决“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规律的能力;承上启下,不断完善,体现课程标准新理念。
【关键词】加深理解 提高能力 电阻
通过对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中“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教学,引发了几点思考,望与同行们一起商磋。
一、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以前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是对定值电阻进行测量,最后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新教材安排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寻找新的发现,给出合理解释。这两种安排,在要求上的共同点是:使学生学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同时使用多个电学器材动手操作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对于前者,利用各组数据计算出的电阻是基本上相同的,或只有细微差异,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只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与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无关,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就赋予了真正的物理意义。对于后者,通过
“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现举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所用小灯泡规格是:“、”)
加以说明,学生很容易发现灯泡亮度不同其电阻也不同,并且有较大差异。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温度对于导体电阻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如果在不同温度下,多次测量求小灯泡电阻的平均值,就失去了物理意义。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规律的能力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等。对于实验电路,学生可能设计了如下三个有代表性的电路图。
通过图一与图二(或图三)的比较,能更好地说明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通过图二与图三的对比,可引发学生的思考:电流表外接法与内接法,各适合测较大电阻还是较小电阻,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对于实验步骤的设计,这也是初学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在这之前,学生还没有进行正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多引导。有的学生可能利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越来越大,也有的学生可能是利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越来越小。我觉得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就行。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设计实验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分析数据、得出规律时,有的同学看到电压大、电流大、电阻也大的现象,很容易得出电阻与电压、电流有关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点拨一下,在电压不同时,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分析:亮度不同其温度有什么不同。经过一番启发,学生也很容易发现,灯丝的电阻随温度而变化的特性。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的规律的能力。
三、为提高留有空间,为今后的学习进行了铺垫,彰
“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