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三、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的探讨十六大给我们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图景是: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一)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记载的“小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模式。在那里“小康”是比“大同”低级的社会。“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描述的是原始共产制时代。整个社会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寡废疾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世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小康社会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形态。“小康思想”在民间影响深远。人们将经济比较宽裕,薄有资产,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小康”就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已成为好生活的代名词。邓小平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他在思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时,用中国百姓对“天下为家”小康社会的追求,将“小康”作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认识起源于对实现四个现代化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 “翻两番”就是要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途径。(二)从贫困、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人类社会大体要经历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等阶段。我国社会长期处于贫困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设想,这一设想后来作为党的战略目标写进了十二大报告。从 1990 年开始,对小康水平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国务院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对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 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的临界值。全国人民的小康标准共五个方面, 16项指标。全(权重 16% )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500 元(按 1980 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 2500 元相当于 900 美元); (9)恩格尔系数 50%; 2、人民生活水平(权重 42% )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400 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0 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 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 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 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 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85%; 3、人口素质(权重 18% ) (10)成人识字率 85%; (11)人均预期寿命 70岁; (12)婴儿死亡率 ‰; 4、精神生活(权重 10% )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 11%; (14)电视机普及率 100 %; 5、生活环境(权重 14% ) (15)森林覆盖率 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 100 %。按上述标准, 1990 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 48%, 2000 年为 96%,到 2000 年,从总体上看还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066 元,实现了 %;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 73克,实现了 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为 83,实现了 %。这样经过 20年的努力到 2000 年, 我,实现了从贫困、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一)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具体内涵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内涵丰富的目标体系。它至少包含下内容。 1、经济目标①经济总量目标。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0 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达到 万亿元人民币,折合 万亿美元。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③三大差别扩大趋势逐步扭转目标。即工农、城乡、地区差距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用改制和政策调控等手段积极遏制三大差别的扩大。④人民生活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比较充分,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