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结核病防治日(3月24日)
发布时间:2011-3-23 8:50:57 浏览次数:154 信息来源:互联网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由来
1882年3月24日是著名的德国科学家郭霍氏在柏林宣读发现结核杆菌论文的日子。当时结核病正在欧洲和美洲猖獗流行,由于郭霍氏的发现,为今后可能消除结核病带来希望。然而前进的道路上却并不顺利,尽管本世纪50年代有效抗结核病药物就已问世,但世界上大多数人却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服务。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1996年开展了第一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动员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核病控制工作,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手之一——结核病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历年主题:
1996年主题:我们面临结核感染的危险
1997年主题:防治结核病人人保健康
1998年主题:结核病--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实行归口管理,有效控制结核病
1999年主题:依法控制结核病防止结核病蔓延
2000年主题: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结核病
2001年主题:积极发现、治愈肺结核病人
2002年主题:遏制结核,消除贫困
2003年主题:人类与结核病,DOTS治愈我的病,也能治好你的病
2004年主题:控制结核病,让每一次呼吸更健康
2005年主题:防治结核,早诊早治,强化基层
2006年主题:防治结核,坚持不懈
2007年主题:结核流行广泛,控制从我做起
2008年主题:控制结核,人人有责
2010年主题:遏制结核,健康和谐
2011年主题:遏制结核,共享健康
什么是结核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入。
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古代医学还只是认识到该病可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慢性传染病,“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转旁人,乃至灭门”。以后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肺痨”,其病因为“痨虫”所致。由于当时治疗办法极少,以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十痨九死”的说法,甚至不少地方还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即“痨病”者死后需用棉球堵塞其鼻孔,以免“痨虫”爬出来传染他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相当科学的作法,至今仍为医学上所采用。
后来,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在解剖中发现这类病人的肺内有一个个坚实的团块,摸上去好象土豆或花生这类植物的根上块茎,就将这种病称之为Tuberculous,即结节的意思,这就是结核病命名的由来。
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郭霍在这样的一些病人中发现了结核分支杆菌(简称结核菌,下同),并且确定结核菌是结核病的唯一病因,结核病的病因及其发生机理由此得以明朗。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生结核病,当感染的结核菌量多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结核病的可能性就大多了。人体各个脏器都可以因感染结核菌而发病,但以肺结核为多,占所有脏器结核的80%以上。
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
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人口流动性增加,耐药性结核病人的增多,结核菌与艾滋病的双重感染等因素影响,以及近20年来各国对结核病的忽视,和人口数的速增,使得这一古老的传染病又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显示,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约17亿)已感染了结核菌,如不采取措施,近1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受结核菌感染。
全球现有肺结核病人2000万,其中95%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还会新发现600-800万肺结核病人,其中75%的病人年龄处于15-50岁之间。如不控制,今后10年还将有9000万人发病。
全球每天有8000多人死于结核病;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98%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成年人传染病的首要死因,死亡总人数超过艾滋病、疟疾、热带病死亡的总和。
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于世界第二位。我国卫生部经过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得出我国结核病疫情还相当严重,部分地区有蔓延趋势。
据调查全国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菌;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受结核感染人群中有10%的人发生结核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在未来10年内可能有3000万人发生结核病。
,,估算全国现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与1990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比较,%,%。
世界结核病防治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