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从古诗词中学习景物描写.doc教学生从古诗词中学习景物描写
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古诗词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不仅要教学生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指导学生揣摩、理解、品味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青少年对自然界的变化是敏感的,他们可以尽情享受春的和煦、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肃穆。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折枝桃花插入瓶中品尝春的甜美,可以欣喜若狂地看夏日雨后彩虹的美丽,也可以激动地迎来累累秋果,忘情地堆着雪人……可是,他们对自然界的感知可能会因为词语的匮乏而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他们可以感觉到美,却无法表达出怎样的美,不懂怎样欣赏才更美。
鉴于此,第一,我将诗词按其描写的内容分为春、夏、秋、冬四类来学习。以春为例,当春雪消融、乍暖还寒、万物复苏之时,我和学生们一起搜寻有关春的诗词,然后利用5~10分钟的课堂时间去欣赏一首春的赞诗,从春花、春色到春水、春雨,从《诗经》的“杨柳依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孟浩然的“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春中喜王九相寻》),再到李白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落日忆山中》)。日积月累,一首首绝妙的诗词不仅写在了学生的读书笔记上,也倾泻到了学生的作品中。学生不但能真切地体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而且还能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等诗句里的一景一物拆开,随手用进自己对实景的描写中。
第二,按诗词描述的地域来学习景物描写。我们国家地域广阔,不同的地表形态和迥异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各具形态的景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北有黄河,南有长江,西有千山,东有万水;有“大漠孤烟直”的塞外,还有“风花雪月”的江南;有“万里雪飘”的奇丽,还有“梅子黄时雨”的绵愁。这些景色在激情澎湃、富有想像的诗人笔下,各自显示着不同的魅力。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荡气回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浩淼,无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黄河的壮美、长江的辽阔。而那一幅幅“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不乱走”的奇景和“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美景,则带给学生一个苍苍莽莽的北国和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通过总结,学生从中学会了怎样描写不同地域的不同景色。
第三,按诗的流派来赏析。从这个角度来学习古诗词的景物描写,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怀,都会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感受。王维、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柳永的
教学生从古诗词中学习景物描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