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doc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换句话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点”――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
语文课程对人的整体发展至为重要,而人的整体发展须以人的思维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王尚文先生说,语文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如果语文教学不能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着力于养成学生的语文意识,牢牢抓住提高语文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语文课程必将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如果说语文能力是“缰绳”,那么语文知识就是合成“缰绳”的“纤维”,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纤维”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正视语文知识的作用,加强语文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功利化目的”和过分强化“技术性手段”,语文教学曾一度游离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了言辞与条文的记诵,变成了机械的操作和技术的熟练。当前,提出语文的“人文性”问题,带有一种“拨乱反正”“反朴归真”的意味,也可以说是对语文课程被肢解、被僵化、被封闭状况的一种解放和创造性重构。在具有
“人文性”的语文课程里,我们追求的是让更多的情趣与韵味,生成这更多的意义与感悟,触发出更多的梦想与憧憬,诱发对阅读的神往、交流的渴望、思索的兴趣以及奋笔疾书的畅快。
但是,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强调“人文性”,一味贬低语文知识的重要,甚至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中,随意撷取几个语文知识点,都可以挖掘到一串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知识,生发对祖国语言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一举多得。比如在“形声字”的教学当中,可以设计让学生用“占、区、木”等部首进行造字比赛,通过活动了解造字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总结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在教学对偶的修辞方法时,可以选取一些名联加以赏析,既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可领会词性、节奏、音韵的巧妙结合,也可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底蕴的探索。这样既能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点,又能兼顾到文化层面。
二、“线”――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的物质外衣。语文从一开始就具有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协调行为等人际交往方面的功能。语文的这个社会功能又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点”上。这种常识性的认识,其实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人文性附庸于语言之上,它有文化性、思想性、情趣性,语文教学应考虑到语言是载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情趣性、情感性和深刻的文化哲理。语言来自于生活,形成文学后更是生动优美颇具美感,它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的高度概括。语言文学都应具有情趣情感性。语文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情趣性。这种情趣性来自于生活的生动感,来自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来自于语言是多学科的综合,来源于语言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人们
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