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西海岸新区珠山小学 万秀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并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实际测量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毫米和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1分硬币、3张长度和颜色不同的纸条(5厘米、5厘米7毫米、1分米)、米尺、10张纸、身份证、高度约为1分米的粉笔盒和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情境图。
谈话:甜甜是个二年级的小朋友,有一天,他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仔细观察情境图,
你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金箍棒变成1毫米长和金箍棒变成1分米长等数学信息。
谈话:金箍棒可以变成1毫米放到耳朵里,可以变成1分米放到手上,可真神奇呀,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甜甜的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测量金箍棒纸条长度埋下伏笔。】
二、合作探索,建立表象
1.认识毫米
(1)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
谈话:看,金箍棒变成了老师手中蓝色纸条这么长,根据你们的经验能测量出它有多长吗?拿出蓝色纸条赶快量量吧。
学生演示。
谈话: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变成了红色纸条这么长,现在有多长?拿出红色纸条,量量吧!
预设:①5厘米多一点;②大约6厘米;③。
谈话:5厘米多,多出来的这一部分不够一厘米,我们该以什么单位进行测量呢?
预设:毫米
谈话:毫米是今天学习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2)初步建立毫米概念
谈话: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预设: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并指给同桌看。
谈话:这有一枚一分钱的硬币,它的厚度是多少?来量一量吧!
预设:1毫米
谈话:借助硬币来比划1毫米的长度。
学生比划并观察发现1毫米实在太小了
谈话:是啊,1毫米真的太小了,但在生活中还是随处可见,仔细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1毫米。
预设: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引导学生测量。
(3)明确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谈话:我们知道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那2小格是多少毫米?3小格呢?5毫米是这样的几小格?那0刻度到1刻度这一段有多长?那这一段呢(2刻度到3刻度)?那这一段(8刻度到9刻度)又有多长?
预设:1厘米、10毫米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厘米=10毫米。
教师小结并板书:1厘米=10毫米。
(4)借助毫米准确测量
提问: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现在你能准确的测量出红色纸条到底有多长了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追问:怎么知道是5厘米7毫米?
预设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