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保健退热未必要清火-PPT课件(精心整理).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发热容易退热难”,同样的退热方法,不同的人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同一个人,每次发热吃同样的药效果也可能不同。在中医看来,这很可能是发热的性质有所区别。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寒热》一书中指出“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提醒大家对待不同的发热原因,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有的患者发烧时体温并不高,但很“情绪化”,体温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常伴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食欲减少等症状。这种情况多属“气郁发热”,治疗时应注重疏肝理气、解郁泻热。还有人发热部位较局限,或发热的同时身体上有固定的痛处或肿块, “热并痛着”,午后或夜晚症状明显,口燥但不多饮, 面色萎黄或晦暗。这多属“血瘀发热”,治疗方式要通过活血化瘀来退热。还有一种发热在午后尤其明显,患者常伴有胸闷、全身困重,舌苔黄腻、不思饮食,甚至恶心呕吐、大便稀薄。这类患者大多因为湿郁而发热,治疗上要利湿清热。 上面的 3种发热属“实热”,病机是气、血、水等郁结化热而成。还有一类热属“虚热”,多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等引起阴阳失衡所致。比如有的人总是无精打采, 容易出汗、常在疲劳后体温升高,这种热可能是气虚引起的,需要益气健脾,或吃些膏方补气力。有的大出血患者和贫血患者也会发热,属于“血虚发热”,多为低热, 伴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益气养血后便能好转。如果手足心经常发热,伴睡眠不安、烦躁多梦等症状,这种热多属“阴虚发热”,在清热的同时一定要滋阴。另一种发热与上面的症状相反,发热的时候很怕冷、四肢发凉,患者平时喜欢坐着或者躺着,腰膝容易酸软。这是典型的“阳虚发热”,治疗时需要温补阳气,才能“以热制热”。

中医保健退热未必要清火-PPT课件(精心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18803505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