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粮食烘干机械化是以机械设备为主要运用手段,采用相应的工艺和技术,在不损害粮食品质的前提下,考虑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把粮食中的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存贮含水量的技术。它的广泛应用对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国家,年总产粮食约5亿吨。统计表明,我国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存储、运输等环节中损失率高达15%,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在这些损失中,每年因气候潮湿,湿谷来不及晒干或者未干燥到安全水分含量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高达5%。这一比率是惊人的,因此发展粮食干燥机械化技术,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使收获的粮食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从这一方面上看,粮食干燥的现代化比田间的农业机械化更加重要,也是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条件。由于我国大部分粮食生产地区,收获季节常处在多雨、阴凉天气,给粮食抢收带来很大困难。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粮食干燥仍采取自然干燥的方法,受到场地、天气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干燥效率低下,干燥效果差、易污染、损耗大,传统的干燥方法与迅速发展的机械化收获水平极不配套。本课题所设计的连续性颗粒烘干机可以有效解决烘干效率低下的问题,改善农民的劳动环境,提高粮食种子烘干生产率和改善干燥后粮食品质,是种子烘干的一次有效改进,其有相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性,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连续性颗粒烘干机的研究概述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水资源的贫乏,以及气候环境的恶化,对于粮食的生长和收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国家,保证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关键之所在。现今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 烘干机一直处于低效工作状态:产量低、煤耗高、热效率低、出料水份高且难以控制。由上可知,开发研制降水幅度高、干燥均匀性好、品质优良的烘干机对推动粮食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粮食烘干主要采用对流干燥法,其原理是:冷空气与热风炉(或燃烧机)加热的炉气(或空气)进入配风室,再由配风室形成暖风,暖风在压力作用下穿过物料,与物料接触并进行物质交换,物料蒸发的水分由暖风带进排风通道,经由排风机排出机外,从而达到降低粮食水分的目的。烘干设备的热源主要是由煤、油、秸秆以及大糠的燃烧
,从而产生饱和水蒸气所携带的热量经由热交换器产生干燥热风所携带的热量提供。此类设备按照粮食与气流相对运动方向可分为横流、混流、顺流、逆流以及顺逆流、混逆流、顺混流等型式。
连续式颗粒烘干机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1 国外粮食烘干机的现状
粮食干燥机在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应用比较普遍。在美国主要的机型有中、小型低温干燥仓及大、中型高温干燥机,以柴油和液化气为热源,采用直接加热干燥。设备中一般具有:料位控制,风温控制及出粮水分控制系统。
在独联体,大都形成了工厂化生产,有较完善的自控系统,其谷物干燥机型以大、中型居多,为高温干燥方式。较普遍地应用干、湿粮混合加热干燥工艺(又称分流循环干燥工艺),具有一次降水幅度大、节能和干燥质量好的优点。干燥中采用的热源是柴油和煤油,,主要发展适于干燥水稻的中、小型设备。机型有:小型固定床式谷物干燥机,中、小型循环式谷物干燥机及大型谷物干燥机等。采用的热源是柴油和煤油,少量采用稻壳为燃料。在各干燥设备中大都装有较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
国内粮食烘干机的现状。
我国粮食烘干机械的发展是从解放初期仿制日本、苏联等国外的干燥机开始的。由于结构复杂、耗用钢材多、造价高,不适合当时农村的经济和体制状况,仅在大型农场和粮库有所应用。70年代广东省农机所等科研单位开始开发研制适合我国的中、小型干燥机型。年代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研制的干燥机械大多向多用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在此期间,与干燥机械密切相关的干燥热源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相继研制成功了热煤气发生炉、低热值汽化炉、稻壳煤气发生炉、固体燃料煤气发生炉、无管式热风炉、液化气热风炉和太阳能干燥装置等。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营也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大型粮库国有农垦系统的种子和粮食生产基地,逐步装备起成套的谷物干燥设备,并与仓储、加工等设施配套成龙,成为我国粮食烘干机械的主要应用代表。
近十几年来,国家粮食干燥机配套技术不断成熟完善,不断开发出新工艺、新机型、新能源,有一大批出色的烘干技术人员研究出成果。曹崇文对稻谷干燥机理和技术进行
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李杰等对于粮食烘干的生产工艺研究突出
毕业设计(论文)连续性颗粒烘干机的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