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授导型教学设计.doc学科语文
学校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授课年级五年级
教师姓名陆荷芳
章节名称
《黄鹤楼送别》 第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 文,所在单元主题为“走进名著”,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写了李 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文中情景交融,表达了他们依依惜别之情。 课文处处紧扣“送别”这条线而写,从“饯行”到“有意不去触动惜 别之情”到“举杯话别”到“目送友人”。惜别之情越来越浓,越来 越难舍。而惜别之情的浓烈折射出的是两人深厚的友情。
学习者分析
认知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 理解与感悟能力。
信息技能:具有初步的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本课特点是文包诗,诗文结合是本课的主要方法。学 习过程中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语言文字、感悟文中情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2、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
3、 诗文结合,读文想象,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并通过适当拓展, 初步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及解决措施
体会孟浩然与李白的朋友深情与离别之情,感受文包诗的特点。
措施:诗文结合,在品读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借 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感受离别深情。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
媒体内容与 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读文学诗,感 受送别氛围, 品味李白与 孟浩然之间 的送别深情。
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及感 悟能力,由于现有年龄、生活 环境等原因,学生难以一下子 进入文本中的情境,体会文中 情感。所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营造生动学习情境,激发思维 与情感,感受离别深情。
图片、文字、音 频等资料;
播放《送别》歌 曲,营造送别氛 围;出示文中诗 文,引导设疑并 主动阅读探究; 领略送别场景, 感悟诗人鬲别 情怀。
歌曲的播放, 拉近时空的距 离,给学生身 临其境的感 觉;而相关图 片、文字材料 的展示,有助 于调动学生主 动探究的兴 趣,激发学生 的积极思维与 丰富情感,帮 助学生感受文 本特点。
欣赏一组送 别诗,初步体 会送别诗特 点。
己学过部分古诗,具有一定的 解词析句的能力,但整体感受 一种类别的组词还是第一次。
图片、文字、音 频等资料;
欣赏送别组诗, 体会送别诗的 特点。
伴着音乐,欣 赏着一首首送 别诗,学生仿 佛看到了杨柳 依依、雪花飘 飘、大漠茫茫 间友人依依惜 别的感人场 面,惜别之情 油然而生,心, 也仿佛随着诗 文渐近渐远, 沉醉于浓浓的 离情别绪之 中!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用间 所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谈话,
初入情境
背诵送别诗; 说说课文主 要内容。
2-3
谈话导入
听《送别》曲;
背诵课外学习的两首送别诗; 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诗文对照,体会 别情
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烟花 三月下扬州。
文:一至三小 节
18
1、 简介文包诗 的特点,提示学 习方法;
2、 组织交流, 适时点拨,及时 评价;
3、 小结过渡。
1、 读诗设疑,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 圈画、
《黄鹤楼送别》授导型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