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枝小学2013~2014学年度
小学生劳动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研究 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劳动意识培养的关系 ,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
的:
1、 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 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案 ,做到良 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成长。
3、 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围及培养 途径。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高尔基:“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 德。一一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铸:“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强化理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部的条件刺激 ,依 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 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任何优良的习惯 都是需要而且可能有意识地来加以培养的。我们知道,“在大脑的两半球的兴奋,最 优越的区域新的条件反射容易被形成,而且分化也能被有效地养成”。因此,一个人 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或培养,才可能迅速地和精确地形成各种优良的习惯。
二、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
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劳 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 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 生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 进一
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研究对象:麦湖小学全体学生。
三、研究原则
主体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 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 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阶段性原则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所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 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示性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性。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 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劳动程度影响着儿童劳动行为的发生和发 展。
实践性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 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劳动意识才 能得到真实性成长。
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乂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 和正当性。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 要关注行为结果,乂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四、实施的过程:
劳动教育计划及实施计划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