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乞巧教学设计(共52页).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乞巧》教学设计
[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
  《乞巧》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乞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

乞巧教学设计(共52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xngqvk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21-08-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