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
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
,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
生 (齐声)游褒禅山记。
师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
生 《醉翁亭记》……
师 没错,《醉翁亭记》是--
生 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 我们今天学》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
师 褒禅山,这个名字很陌生。那么,我们就请出王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座我们陌生而王安石却钟爱有嘉的山。
【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褒禅山】
褒禅山的介绍: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师 感谢王军小组。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褒禅山的确并不很有名,但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可见名人和美文的作用了。下面,请李丽小组给我们介绍使褒禅山名满天下的作者王安石。
【学生展示课件,介绍王安石生平和作品】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以前,随父宦游,到过南北很多地方,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加上北宋王朝对外采取屈辱妥协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后实行变法打下思想基础。
王安石一生著述甚多,《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注本有宋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和清沈钦韩的《王荆公文集注》。
师 从李丽小组翔实的介绍里,我们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了王安石和包括此文在内的他的作品。下面,我们听读课文,先理清文章的思路。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师 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好,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
生 文章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
师 张玲同学分析得很准确。我们学习的重点自然在文章的前两部分。
师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那么,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