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doc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理论和测量角度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 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 行了分析, 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涉及到的理论, 并对主观幸福 感的测量工具和对象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后需要着重研 究的方面。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文献综述 概念 理论 测量
一、 引言
今年全国的两会 , “幸福感 ”成为蹿升最快的热词之一。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 委员,在发言中都反复强调 ,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从"幸福广东 "口号的提出, 到北京 "十二五 "规划写入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再到重庆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 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调控写入规划,并宣示要成为 "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 及至 2 月 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将 "幸福"解读为 "让人们生活得舒心、 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中国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提升居民社会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满足。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 的生存状况、 生活质量、价值观念、 教育程度、 民主权利、参与机会、 个性特征、 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 而在学术界西方对于主观幸福感 (SWB) 的研究可以追溯 到 20 世纪 50 年代, 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 , 目前已经进入了 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 研究 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 , 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开始介入 到相关领域对幸福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幸福更多反映的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 验,并在具体的研究中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主观幸 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具有个人评价的主 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1] 。毕 明和孙承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社会成员对其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观体验 与评价 [2] ,这一概念既包含了人们对自己客观生活的评价,也包含了对自己主
观精神生活的体验, 概括得比较全面。 佟月华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 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反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3] 。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虽然不同, 但是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认知评价是指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对个人生活满 意程度做出的判断, 也叫生活满意度。 情感体验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方面的感 受。对总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越多, 个体的主观 幸福感就越强。除此之外,大家一致认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主观 幸福感具有主观性。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 尽管它是基于客观事实的, 但相同的客观事实, 不同人的感受结果相差很大。 说 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在于主观感受, 这种感受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主体对 于同一种生活状态的感受之所以不同, 可能源于其评价标准、 价值定位、 预期目 标等的不同。 这也使主观性成为主观幸福感最鲜明的特点。 第二,主观幸福感具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